【#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探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探析
作者:刘凯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之提升,在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人民群众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体育社会学也愈来愈关注。然而,当前我国的体育社会学建设依然未达到规范化、学科化以及科学化的标准。基于此,本文拟在回顾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发展趋势;体育运动
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达二十年之久,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研究成果甚至被纳入到了政府部门的决策中,以及体育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定。进入新时期以后,对我国体育社会学进行全方位的回顾与总结,探讨体育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学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一)始建阶段
与其他发达国家体育社会学发展历史相比,我国体育社会学出现较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学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建以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诸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与探索。在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多以引进国外成果为主,即对国外相关资料进行直接翻译与发表,也有对国外一些研究成果经过编译再发表。这一时期对国外文献资料的参考与借鉴,使得我国体育学术界和社会学术界对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架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与了解。 (二)强化阶段
我国体委在1987年明确指出要有计划的促进体育社会学研究。自此开始,我国体育社会学步入了巩固与强化阶段,特别是体育理论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建设研究的加强。在此阶段,我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了专门的体育社会学学科组,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组织保障。同时,为保证体育社会学后备人才充足,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系均设置了体育社会学科,为培育我国体育社会学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加速阶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加快了步伐。如在1994年成立的中国体育社会学委员会,该学会每年定期举办的学术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力与激情。伴随着国内外体育市场对体育人才标准要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体育社会学纳入到了博士研究生的计划招生范围内,部分院校甚至建立了专业的体育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截至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已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奠定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现状 (一)起步时间较晚
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时间与国际社会中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晚。由于历史发展时间较短,直接导致我国体育社会学的人才储备、教育规划、理论构建以及实践经验等相对缺乏或者不健全,从而拉大了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在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发展距离。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体育社会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是导致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如诸多体育学者与社会学学者过于局限研究视角,认为重要任务在于研究体育与社会学,认为两者的交叉研究没有实际价值。这种割裂的、局限的、封闭的思想认识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地区经济失衡
社会经济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明显,而当前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致使我国体育社会学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比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无论在重视体育社会学发展研究方面,还是在体育社会学取得的成果方面,都明显高于经济水平低下的西部地区。所以,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阻碍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探析 (一)研究方式的多样化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进步较大,其中主要得益于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纵观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与综合化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主流,具体包括:一是研究方式的综合化,如实践调查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等;二是重视实证研究,如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三是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即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与融合,促进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与全面化。
(二)体育产业的多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的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发展,必定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对我国体育产业构成一定的拉动与支撑。国家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多政策保障,国际服务市场的迅猛增长则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更多的资金来源。体育产业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极大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多元化。 (三)学术队伍的扩大化
任何学科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如我国著名的林启武、刘德佩、蔡俊五等作为我国最早一批体育社会学家,其在引进与介绍国际体育社会学知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我国体育社会学出现的启蒙者,更是奠定我国体育社会学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诸多体育院校都设置了《体育社会学》这门课程,促使更多相关人员对其价值与意义有所了解,尤其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体育社会学人才队伍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未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术交流的跨国化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体育社会学者就曾与奥地利、前苏联这两个国家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在上世纪末,我国部分留学生开始赴国外继续研修体育社会学专业,并有四人被选入国际体育社会学专业会议,并在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历届亚运会的科学论文会议上,我国体育社会学论文均有入选,促进了我国体育社会学在国际领域中的影响力;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军事体育学术研讨会,其中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八十多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实践表明,体育社会学术交流的跨国化已成为当前的发展潮流,且会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桦,任海.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2]金育强,茹秀英等.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及今后走向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5)
[3]陈立勇,段斌.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02) 作者简介:
刘凯(1971~),河南永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C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