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悟随笔-儿时中秋月更圆》,欢迎阅读!
感悟随笔:儿时中秋月更圆
作者:朱永华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或许是年龄的原因,虽然刚过知天命岁月,但一遇到传统节日来临,就不由自主的想到过去那时候,尤其是中秋节,儿时过中秋节的那些画面总是在脑中挥之不去,尽管有些苦涩,但依然溢满着“简单的快乐”. 笔者的老家在淮河岸边的一个乡下,虽说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但不仅改革开放之前那地方穷,即便是40年过去,那地方也算不上真正的富裕,尤其是公路交通变得发达之后,紧靠淮河边的农村反而变成了被遗忘的“穷乡僻壤”,不但没有什么工业企业,村子里能建起两层以上的楼房也没有几家,庄稼地还是一季小麦一季大豆,只是现在的亩产要比我们小时候生产队高上几倍,那时候,小麦亩产300斤就是了不起的“超纲要”,据依然在村里种庄稼的堂哥说,他家这些年小麦平平淡淡一亩也达到上千斤,看着一季小麦收一万多斤很喜人,但去掉成本变成钱,还不到女儿打工的两个月工资,根本经不起家中大事小情的折腾,因而,除了堂哥堂嫂在家里侍弄庄稼带几个孙子孙女外孙之外,儿子儿媳还有离婚的女儿,一年四季除了过春节很少回家.
前天打电话的时候,我问堂嫂马上过八月十五(农历)了,家里还烙糖轱辘吗?堂嫂说:“烙,怎么不烙,大人吃不吃无所谓,有小孩子就得烙.”糖轱辘是我们那地方过中秋节,每个家庭必备的中秋食品,其实就是居家制作的“土月饼”,用细麦面活好发匀,做成一个个碗口大的饼子,里面有着红糖的馅,饼子的两面沾满芝麻,然后就在锅里烙,直烙的外黄内柔,然后放在簸箕里,能够存放多日既不会变味也不会磕牙,不仅家里的孩子喜欢,也时常用来款待串门的乡邻亲友,谁家的糖轱辘烙的好,往往最能成为孩子的骄傲.
我们小时候那会,家里难得吃上细麦面,端午节收过麦生产队会给每家分一点小麦做口粮,几乎每家都会留几斤细面下来,给孩子过中秋节烙糖轱辘,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中秋节晚上“打火把”,大人会把生产队分到的麻秸或高粱秸秆收好,到了中秋节的下午,有孩子的父母就开始给自己的孩子扎“火把”,到了晚上,村子外面的田野里,很多孩子会聚在一起,点着火把,或是排队或是追逐,总要围着村子转上几圈,据老人说,中秋节晚上点火把,可以驱鬼辟邪,给家里
和村里带来好运,谁的火把燃烧的时间越长,家里人就越旺,可惜那时候谁家也没有汽油柴油,块把钱一斤的煤油点灯都嫌费,自然舍不得给孩子点火把玩,也有家里舍不得给孩子扎火把的,因为柴火也很金贵,到冬天没有柴火做饭烤火的也不是一家两家,常常趁人不备也会从邻居家的柴火垛上拽下几把,不过,也很少因此产生矛盾,毕竟那个时候缺柴少粮很正常,谁家都有患难的时候.
别看那时候过中秋节每个村子的孩子都玩火把,却从未听说有谁家柴火垛被点着的,即使没有火把玩的孩子,会从人家柴火垛上拽几把,但总是跑的离柴火垛远远的地方才点着,尽管很少有父母跟着大呼小叫,孩子们都会很自觉远离村子,我们家乡那些农村,大多都由几代人不断垒砌的“庄台”,村子比庄稼地都要高出许多,火把玩累了,小伙伴们会躺在村头庄台的斜坡上,吃着父母省下的细面糖轱辘,看着邻村不知疲倦的孩子们玩火把,一个个火光串起来像蚯蚓一样围着村子蠕动,更让笔者记忆深刻数十年的,还是仰望天空的感觉,满天星斗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钻石一样,镶嵌在深邃的天幕上,稍有些缺憾的圆月明亮洁净,完全不像现在城市里的月光,总觉得像没洗干净的连盆底,灰蒙蒙的夜空几乎看不到几颗星星,不知是童年的记忆太美好,还是现在的天空太暗淡.
至今,老家的风俗依然,但味儿也变了,据堂嫂说,现在过节不是全为孩子过了,还得为人家过.原来,堂嫂的二儿子在农村中学当教师,为了调到县城区和妻子在一起,逢年过节没少送礼,但三年了还是没有调成,堂嫂说:不瞒大兄弟,一个八月十五,我和你大哥收了一季子一万三千多斤小麦全卖了,也没够给你侄子送礼的,连烙糖轱辘的面都是赊的,为了强调自己的话不是夸张,最后还带一句“谁扯谎谁‘孬种’”.我开玩笑的跟堂嫂说,二侄子当老师,没有学生给他送?不提还好,堂嫂一听这话更来气:“送个逑,他们上面领导不准老师收礼,说谁收礼就开除谁,你侄子不敢收了,可你侄子买那么多东西又是包红包往上面领导家送,没有一家不收的.”最后又带上一句“谁扯谎谁‘孬种’”.
据日前《人民日报》曝光某些民企在中秋节打点官员的礼品单显示,尽管有中央八项规定的“高压”,但节日送礼风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只是方式变得更加隐秘,民企对于并不“重要”的一般官员打点需要三千至五千元,这或可作为个人求官员办事送礼的“行情”依据,这样一算,就算我那侄子为调动要打点三五个领导,堂哥嫂辛苦一季的小麦砸进去确实不是夸张,尤其从这个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G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