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与“论述”的分类》,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与“论述”的分类
作者:周如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2期
关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就已经提出了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提法,最早是在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改变,将现代文阅读按文本分成了三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其中,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
以前高考试卷中将“文学作品阅读”之外的“小阅读”分为“一般社科类文章阅读”和“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确实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新闻、传纪、通讯等文体就不包含其中,也就没法考查,而新闻、传记、通讯等“实用类”文本在现实生活的阅读中很普遍,也更贴近高中生,命题者对文本重新分类,将新闻、传记、通讯等加入进来,符合实际需要,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很好的呼应。但究竟什么是“实用类文本”什么是“论述类文本”,《新课程标准》没有给明确的定义,只是将三种文本的阅读指导的侧重点提了出来:“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到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只是讲了“新闻”的阅读,并没有一一列举有哪些“实用类文本”。
各地“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文体的表述大同小异。江苏省说“实用类文本”指传纪、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山东省说“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福建省说“实用类文本”包括现当代人物传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人物通讯、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还有的说“实用类文本”可以分为科普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文艺论文、政论、通讯、访谈等。至于“论述类文本”,各地“考试说明”的说法基本一致,那就是“论述类”文本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目前最让人困惑的不是将文体分为“文学作品”“论述”“实用”三类,而是“论述”“实用”两类文体中有些文章的归属。例如,“社科论文”算不算“实用类文本”?从一个角度看,当然算,但有好多“社科论文”是论说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论述类文本”,这也就是各地“考试说明”在界定归类时有所不同的原因吧。看江苏省高中选修课程《实用阅读》的目录,里面除了有“科普文章的阅读”“书序的阅读”等之外,竟有“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在“条目的阅读”里面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钱仲联先生的《唐宋古文运动》一文。《唐宋古文运动》放在《实用阅读》这本书里已经不好理解了,“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竟也放进这本书里作为一个单元,那就更不好理解了。可见“实用类”与“论述类”存在一个“交集”,有些文章,特别是社科性的论文,就很难将它们归到哪一类。再以高考选文为例,广东省曾经选用了梁衡的新闻作品《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作为阅读考查文本,是归到“实用类文本”的,可是《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论点、论证清楚,论述层次清楚,分明是“论述类文本”。
笔者认为,将现代文阅读分为三块——“文学作品”“实用类”“论述类”,这是相对合理的,关键是要将“实用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做一个让人感到比较清晰的划分,让两者“交集”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就少了很多麻烦,体现出分类标准的科学严谨。 具体建议是这样的:
对两类文本,从文章功能出发,我们不妨将它们的内涵稍加拓宽,作一个基本的诠释。什么是实用类文本?就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它们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具有简洁易懂、时代鲜明、实用性强等特点。它主要是具体切近实用的甚至是实在的人、事、物的介绍说明,告诉人们一些实际的价值、使用、性质、功能的有关内容的文本,通过这些文本的阅读知晓一些具体实际的功用价值常识。什么是论述类文本?就是主要是依靠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来使人抽象概括、分析推论、明白道理、开启思考、提升认识能力的文章。这类文章必须有鲜明的观点,有具体的论证过程。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实用类文本则常常强调表达的晓畅通俗、明白简洁,以期不产生歧义且能够很快被理解吸纳大量的有效信息为主要目标,跟以前的“说明文”靠得近。而论述性文本常常多用复句,多用关联词语,甚至多重复句去进行严密的表达,且喜欢长句和复杂单句的使用,以期达到滴水不漏的谨严,与以前的“议论文”靠得近。在内容的呈现上,实用类文本重在价值与方法,论述类文本重在观点与材料。 由上面的诠释,我们对两类文本就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人物传记、通讯、访谈、新闻报道、综述、书序(跋)、条目等,如2013年广东高考卷中的《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湖北卷的《罗曼·罗兰》(徐志摩)等等。要说明的是,“人物传记”“书序(跋)”“条目”等从功能上看应该归到“实用类”,但它们的文章是丰富多样的,要因“文”而异,该归到文学作品的就归到文学作品,该归到论述类文本的就归到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一般考查的是有论点论证的社科论文的节选)、杂文、时事(政)评论、艺术评论、文艺杂谈等,如高考试卷中考过的《论名声》(叔本华)、《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贺麟)等。
因此,我认为江苏选修教材《实用阅读》不应该收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文章,更不可以编为一个单元;钱仲联先生的《唐宋古文运动》也不应该收入,那是论述类文本。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N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