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尊重个性 激活思维》,欢迎阅读!

尊重个性 激活思维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为重要。要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必须在课前预习、设疑问难、阅读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有所创新,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激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想象思维。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激活 培根的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道出了书对人心灵塑造的重要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却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怎样才能真正创新阅读教学,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呢?
一、激化主体意识,创新课前预习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
-1-
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字、词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精彩片段、人物形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感悟,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在学习《苏州园林》,我在课前叫学生用一句话去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用自己的话写。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争先恐后。这样,扩大了知识覆盖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又使学生懂得祖国大地上无处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明,从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课前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那么学生不但会启而不发,就是老师在讲课文时,即使讲得透彻深刻,饶有兴味,学生听得也还是一头雾水,提问时一言不发,答非所问。所以,布置好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既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二、激发阅读兴趣,创新设疑问难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自主阅读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阅读教学
-2-
过程更加完美。我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巧设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与文本自由对话,并能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不同的文章可以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提问。如《愚公移山》,我巧妙地设置疑问:“愚公就是一个笨老头子,你们认为他究竟笨不笨?”然后让学生进行辩答。一部分学生认为“愚公确实愚”,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愚公不愚”。经过学生激烈的争论后,我根据阅读价值的取向,总结出最后的结论: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体现了中国农民勤劳的传统美德。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力,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富有创新意识。
1
三、激扬个性发展,创新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创新就是要让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乱”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求得知识,学会做人,获得快乐。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让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
-3-
“研读”。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3.离开仙台后。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2.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3.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另外,我注意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写好随感。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阅读的效益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激励想象思维,创新情感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是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再造性想象”可以客观地把语言文
-4-
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可以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新图画,获得新体验。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的吟咏状态,进而细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结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像”。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再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我指导学生将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像”,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情感、想象、兴趣、方法、个性是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五
-5-
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指导,激扬学生的个性,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想象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阅读学习,实现阅读效益的新提高。
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勇于突破,善于创新,真正把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个性,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的创造性阅读思想火花在教学中得到绽放。
【参考文献】
[1]樊华强: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i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