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反转现象的剖析思考

2023-12-21 21:39: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媒体新闻反转现象的剖析思考》,欢迎阅读!
反转,剖析,现象,思考,媒体
媒体新闻反转现象的剖析思考

作者:张丽萍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10

摘要:媒体新闻反转一般是假新闻或者有偏见的新闻在先,对社会舆论和信息传播产生错误的引导,之后随着各类事实真相浮出水面,媒体开始改变报道指向,形成后真相这一特殊媒体效果。由于反转新闻传播前期与后期的信息内容对立,经常出现是非逆转,面对原本极为诡奇但是却越来越符合情理的剧情反转,媒体要充分意识到:新闻反转的后果绝不仅是制造了众多谣言谎言,在这些负面表象之下,还会产生深层传播危害,而这些才是导致反转事件发生后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媒体新闻;反转现象;剖析思考 (一)损害媒体公信力

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准确”“价值丰”“及时完整的新闻信息。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从行业规则层面,以及社会认知层面,媒体具有极高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的来源,既是媒体自身在工作中逐步树立的,也是社会众集体赋予的,连接两种来源的核心要素就是信任。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同狼来了的故事所阐述的主题,反复的新闻反转会让公众产生类似信任疲劳的心态,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再苛求,而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娱乐性质的信息。这种媒体消费读者,而读者消遣媒体的情况,让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逐步丧失。 (二)伤害新闻当事人

对于新闻当事人而言,无论是以假乱真还是去伪存真的过程,都需要面对各种原本并不必要出现的影响。某些媒体将现实中的好人扭曲为新闻中的坏人,会对新闻当事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等多个方面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往往都是带有负面的色彩,即使是通过去伪存真的过程,让当事人平反昭雪明证清白,但是在以假乱真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生活困扰和精神打击,甚至是遭受人身安全的威胁,这从近年人肉搜索”“微博口水战等现象可见一斑。从新闻当事人的角度分析,即使媒体将现实中的坏人扭曲为新闻中的好人,当事人也会受到各种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这种由媒体的失职所造成的伤害,媒体难逃其责。 (三)扰乱舆论导向

媒体既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对新闻的理解、判断、反馈有着重要的影响,由公众反馈的信息可以直接成为二次信息,而这种二次


信息的影响力有时候甚至超过媒体首发的信息。由于二次信息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认知和强烈的情感色彩,非常容易对社会舆论产生各种不可预期的重大影响。在众多新闻事件当中,部分公众的新闻体验演绎了一段从起初的群情激愤,到相顾愕然,再到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变成原来如此,悔不当初过山车式的曲折历程。每一個新闻反转剧用诡谲离奇序幕,悬念迭起的铺陈,惊天逆转的高潮和水落石出的结局来形容都实不为过。但是,这种新闻反转现象除了娱乐价值之外,更严重的后果是扭曲信息的真实内涵,干扰舆论的传播导向,否定新闻存在的价值。 (一)急于求成的新闻采访

融媒体的出现,为新闻采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广泛,新闻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广义上讲,绝大部分的社会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这种情况的出现,让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逐步遭受质疑,为了保证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在与同行和业余公众的竞争中胜出,记者和编辑需要保证工作的时效性,采编工作的速度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这种逻辑前提下,部分媒体的工作人员急于求成,采访过程仓促且不严谨,缺少真实可靠的一手信息,有时为了保证时效性,直接引用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随着后续报道的持续跟进以及社会舆论的不断发酵,新闻真相逐渐浮出,先前新闻的真实性被彻底否定,导致新闻反转现象屡禁不止。 (二)先入为主的新闻编辑

部分新闻编辑在进行素材加工的过程中,缺乏审慎的工作态度,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任务,仅凭主观猜测或臆想就人为地判定新闻事件的逻辑关系,导致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没有客观准确地描述出来。此外,部分编辑人员存在新闻词语应用不严谨的情况,在新闻加工的过程中夹杂着大量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读者。

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就是真实,但是,随着信息消费时代的到来,部分媒体的新闻编辑人员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为了迎合读者猎奇的心理,或者为了呼应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量而故意误导读者。这种表现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明知故犯,部分编辑为了增加新闻的离奇情节和颠覆性的认识,故意歪曲事实,报道虚假新闻。第二种是打擦边,为了提供有价值的新闻,通过避重就轻、偷换概念以及选择性利用信息等手段,制造各种有所偏颇或者不完整的新闻。最后一种是以讹传讹,直接将各种虚假错误信息引用发表,做出为虎作伥的行为。 (三)喧宾夺主的舆论传播

时至今日,社会舆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力量。在某些时间点和某种特定背景下,舆论可以强势引导新闻走向,将新闻的传播轨迹导向错误的方向甚至歧途。部分网络信息的传播人员抱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动机,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活动。一部分人员为了获取点击


量故意造谣,以虚假信息牟利;一部分人员缺乏信息甄别的能力和意愿,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各种新闻人物进行正义声援或者罪恶讨伐;还有一部分人员为各种利益集团所雇佣,成为职业化洗白或抹黑 网络水军,通过夸大其词或者颠倒是非等方式来传播虚假新闻。 (一)信息采编需要正本清源

确保后真相不再迟到或缺席,记者和编辑需要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值得信任的新闻。这就要求媒体和记者严格遵守新闻采编工作制度,通过脚踏实地、身临其境、直接对话等方式去获取原生态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虽然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可以保证新闻的质量,这一点和商业运作是一个道理,只要媒体愿意用高成本提供有质量产品和服务,自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从长远发展来看,媒体应当也必须这样做。

(二)舆论平台需要加大监管

网络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网络舆论监督与管控,网络舆论平台并非是法外之地,与现实世界一样,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员和机构同样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对于各种蓄意造谣生事和洗白抹黑等非客观报道行为,网络监管机构必须及时予以制止,必要的时候直接封杀恶意舆论,限制传播虚假信息主体的网络传播权利。 (三)媒体行业需要增强自律

新闻媒体具有本行业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这也是媒体能够在行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保有一席之地的根本保障。放弃了职业操守的媒体,如同背离了商业行规的企业,迟早要被竞争对手打败,最终退出所从事的行业。为了保证媒体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各媒体之间需要成立行业自律联盟,制定针对新闻反转现象的行业规则,以此来约束彼此的工作规范

新闻反转现象并非今天才出现的媒体怪胎,自从新闻媒体出现以来,各种新闻反转现象就一直存在。但是,这并不是新闻反转现象持续存在的必然理由。破除新闻反转现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相关各方面协同努力,坚持不懈。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规范新闻传播、消除新闻反转的必经之路。对于主观制造新闻反转的媒体,相关管理机构要根据新闻反转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影响,采取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包括行业通报”“重点谈话”“经济”“行政处罚以及刑事处罚等形式,真正做到激浊扬清,净化媒体,实现传播真实新闻,传播有效新闻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1-ZDJH-25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x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