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的自主性探讨

2023-09-15 00:3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筑学的自主性探讨》,欢迎阅读!
自主性,建筑学,探讨
建筑学的自主性探讨



建筑艺术的结合会形成很明显的体验隐秘性,即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忽视建筑本身功能的存在(如空间容纳)这是由于建筑艺术之间的界限本身也是模糊的,建筑学角度来说,自主性是功能的基本体现,但它始于艺术门类平行的;绘画、雕塑等内容的适当渲染,又会把建筑作为一个艺术体整个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建筑研究与实践入手,清晰呈现了对建筑本体、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工作方式的探索,自主性建构提出了建筑的在地性、文化性和实施性,以及与数字建构、建筑几何和性能美学等设计方法进行的结合,它反映现实对艺术设计法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不但给予了实践的动力,更是对未来建筑学更好融入社会生产体系的探索。

1建筑学的自主性认识概述

上世纪30年代,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研究成果,维也纳建筑学家Emile Kaufmann提出建筑学自主性的启蒙观念,并在《从勒杜到柯布》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社会关系的改变会直接转化成为一种建筑间的空间关系,自主性建筑建筑自主性,既不是简单的建筑政治的外部研究也不是民主时代建筑形式的内部研究,而是来往于社会变化和建筑变化之间的内外交流研究

随着近代建筑学的发展,建筑学自主性的研究有两个意见,一方面,自主性旨在确立建筑走向自治的可能,另一方面,自主性把建筑的空间关系变化解读社会关系产物。

更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是,建筑学的自主性体现出建筑内部性,即建筑内涵,包括功能、需求、影响等要素,通过建筑自主性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建筑学的发展一直与外部因素存在密切地关系,政治社会条件、文化价值等等。因此,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审视建筑自身的话语,甚至建筑部性。人们更关注的是一种展示效果,通过艺术性的表达把建筑向自身话语、自身修辞以及建筑内部性所潜藏的潜在比喻敞开的过程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建筑内部性约束着功能、基地、结构、美学、社会现象变得更为肉身化的方式,以及反过来这种肉身性改变着那些具体社会条件的方式。因此,建筑学的自主性艺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博弈的,并且承担着批评社会现象的责任。


2设计艺术建筑学的颠覆作用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将作品进行纯形式的类比,括马里奥.默兹、蓝天组、迈克尔.海泽、戈里高蒂戈登.玛塔等艺术家的作品,最终形成一种普遍的认识,即建筑作为众多视觉艺术门类的一种.必然和其它艺术门类具有某种视觉形式上的共通性。

这种类比在传统建筑和传统美术的探讨中显得幼稚可笑,但不能否认的是,建筑的具体建造和学科自主性的内容、生产的过程(比如计算机生成的程序和施工技术的限制)被完全忽视;同样.当代艺术在思想范畴的深刻内涵也被遮蔽了。稍加留心就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艺术家的作品越是显得和建筑搭边,往将他们和建筑师的作品进行类比就越是矛盾。

事实上,艺术作品中有建筑形象或者建筑的材料和要素出现的艺术家,其真正的意图往往是要对建筑学科进行一种批判甚至试图颠覆建筑空间对于艺术品的控制,从而重新书写美术馆或者其他的展示空间。与其说艺术家试图从事建筑的创作,不如说他们通过艺术的作品试图介入建筑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讨论。

同时,学科自主性的角度颠覆建筑学存在的正当性价值,越是个性鲜明和有着超强空间驾驭的建筑,越容易挑起艺术家的对抗胃口。

颠覆艺术建筑学的一种常规对抗手段,在20世纪关于建筑艺术品中,艺术家雷切尔.怀特里德的作品最具有颠覆效果,如《无题》住宅建筑翻铸了一座住宅的整个室内空间,而这座住宅是伦敦的一条联排式住宅的端头一户,因为要建一座公园而拆除了整条住宅。最后,这座翻铸的住宅孤伶伶地兀立在公园栅栏后,成为对于他者的被遗忘的居住历史的记忆和纪念;这是一个社会空间和记忆的纪念碑,事实上是一个负存在感的建筑空间,一个颠覆了建筑使用功能的反建筑

结合现代艺术而言,现代主义建筑具有某种陌生化的效果,剝去了建筑在的风格样式、装饰和意义联想,让观者直面真实的材料和构件:玻璃、混凝土、墙体和柱子。在将功能性隐去的同时,也将现代主义建筑的简单高效和一种机器的隐喻联系在一起。

3、当代艺术建筑学实践的导入研究 3.1建筑艺术中的思想与形式联系


建筑是否依赖于实体的建造?是否依赖于一个资本运作和生产的体系而成建筑建筑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和观念的深度而脱离大规模生产和制造空间?这是建筑执行艺术手段中需要考虑的本质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其他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即是否倚赖于一个有美学价值的客体而存在进行了探讨。当然,建筑艺术性的自主研究可以进一步区别两者的实践受到当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并借艺术作品的思想启示。

3.2建筑学自主性与艺术性的转化

建筑学自主性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特征,艺术性,尤其是当代艺术的表现则是严重抽象化。在这个仿真世界中,实在与抽象之间的差异正通过艺术手段被消解,变成了极为表层的审美幻觉;符号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符号(Sign)作为一能指传达给我们的是它所指代的对象(真实存在的)。然而鲍德里亚在他的名著《拟像与仿真》一书中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符号并不必然反映真实,这拟像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甚至是超真实Hype rreality)。

本质上说,人们倾向于选择更直观、明了的图像媒介,从而也导致了对深度的摈弃。城市空间乃至建筑的立面都被化约为一种二维层面上的图像,人们关心的是包裹着物体的六个面的图像,而非物体的实体和内容。

4、结束语

当代的建筑学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固步自封的独立学科在表现自主性的同时,在艺术文学、电影等等诸多学科也存在关联。对于建筑的理解很难再仅仅建筑学科所独有的功能、结构、材料等原则独立地讨论建筑的价值;相反,在观念艺术行为表演艺术大地环境艺术所提供的思想脉络的导引下对于当代建筑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朱国建. 建筑学的艺术性浅析[J]. 今日科苑,200912176.

[2]袁烽. 上海东,波士顿北——两个现场下关于建筑自主性的思考[J]. 建筑20081258-61.

[3]高名潞,王明贤,史建,王南溟,祝晓峰,徐甜甜. 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 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J]. 时代建筑20080150-5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z5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