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李里根老师执教的《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

2023-12-25 00:3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李里根老师执教的《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欢迎阅读!
农民起义,里根,实证,史料,执教
浅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李里根老师执教的《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

作者:陈山林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9年第5



陈山林

【摘要】 从观摩李里根老师执教的一节《秦末农民起义》出发,用实例来说明一线教师如何理解史料实证,如何在平时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育;史料实证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对于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20181128日上午笔者有幸在海口市第二中学七(2)班聆听了李里根老师执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节课。颇多感悟,与同仁分享。

李老师的这节课很接地气,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渗透家国情怀,颇具匠心。整堂课的核心思路以“民心”为线,始终贯穿。从秦始皇到他儿子秦二世的暴政,失民心;到陈胜吴广起义,民众广泛呼应,得民心;再到刘邦和项羽之间争夺帝位的战争,凸显民心的重要。

如何得民心?为何失民心?不是张口一说就了事的,必须让史实说话,学生才有真切的认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李老师以五则材料为切入点,秦始皇和他儿子秦二世怎么样肆行暴政?

材料一:







材料二:“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材料三: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材料四:“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五:(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五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秦朝立国后最高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思路是什么?为满足帝王一人的奢华的生活,不顾百姓死活,动用全国的精壮劳力修宫殿和陵墓;为防御北方匈奴的骚扰和入侵,动用残暴的刑法征召平民百姓修筑长城和戍边;对于平民百姓的心声不是沟通和交流,而是凸显专制皇帝的权威,天下百姓听命于一人之口,实行严刑酷法;为了满足国家和上层统治者的需求,横征暴敛,天下苍生无以生计;秦始皇死后,其继任者在统治者内部不胸怀仁慈,而是大开杀戒,置亲情不顾,杀尽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最后一点人间的怜悯之心丢失殆尽。这样的国家统治者还有何德何能继续自己的统治,东风没有吹来,东风吹来,等待的只能是灰飞烟灭。让材料说话,用古人的描述,在李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拨开秦朝暴政的神秘的面纱,学生自然真切认识到,民心尽失的政权非倒不可。

与尽失民心的政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一定实力的刘邦,时刻把民心放在心中,并与项羽展开了帝王之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军事力量弱小的刘邦在与军事力量强大的项羽在对决中能战胜他的原因,李老师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三: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范增而不用。”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文言文,初一的学生存在语言阅读障碍,李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解释法,先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表述,然后提问。材料一,刘邦作为胜者,对待秦人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他采取这样的政策?材料二,项羽作为胜者,对待秦人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他采用这样的政策?两则材料对比,反映了刘邦和项羽两个战时英雄在社会治理的能力上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预示着两人在以后争霸国家最高统治权的结局是什么?对此我们有什么认识和感悟?通过层层设问,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以问题为纽带,自然地把教学中一个难点问题“刘邦为什么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的原因”讲清楚了。学生也清楚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了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影响政治力量走向强大还是走向衰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才的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刘邦是如何用人?项羽是如何用人?材料三就为学生准备了答案。没有人出谋划策,精准筹划,也就是孙武所讲“知彼知己”,怎么能“人定胜天”,取得战争胜利呢?刘邦一语中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初一学生,刚刚入门,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在40钟的课堂上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意识?李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李老师不仅是为了培育这种史料实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深化,落脚点放在家国情怀。请看李老师在课堂最后阶段的点睛之笔,有四则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材料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材料三:“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

——美国著名总统罗斯福

材料四:“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外到里,层层推进。每一个时期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如何看待民心?他们的认识高度在哪里决定了他所处的时代的高度就在哪里。李世民的高度造就唐朝的鼎盛;邓小平的高度改变了中国人贫穷面貌开始富裕起来;罗斯福的高度使美国摆脱了危机;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致力于解决最后7000万中国人贫穷的帽子使中国强大起来。学古通今,古为今用,这就是历史老师的追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要搞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要联系实际,你的选材一定要切合所讲内容。秦的暴政表现在五个方面,你选取的材料就要与这五个方面匹配。废话不说,多余话不提,集中火力点,才能精准打击。

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材料选好了,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讲究层层渗入,由浅入深。刘邦为什么战胜项羽?由材料来说话,以问题来解决。

第三就是注意教学的目标性。史料实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就是家国情怀的渗透,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落脚点。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历史课堂才有味道。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何来照镜子,必须有鲜活的说服力的史料,这些史料就是站在镜子前面的人,其光鲜和味道决定了镜中人的光鲜和味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育史料实证素养?李老师用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用踏实有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一堂生动而有深度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林崇德.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K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