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制度与人性》,欢迎阅读!

制度与人性
作者:何延之
来源:《新作文·中学生适读》2012年第01期
近来有两则死讯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则是“卡扎菲被俘身亡”,一则是“小悦悦离开人世”。前者被视为利比亚战事的终结,西方世界为之欢欣鼓舞;后者则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爆发严重的道德危机,令世界瞠目。在这里,我已不情愿去讨论那些陈旧的主义和苦涩的传统。面对这样的生命的离去,我只能在沉重的麻木里深深叹息。然后用我苍白的愧疚为心中对死亡的恐惧作一丝无力的救赎。 我想到制度与人性这个古老的话题。
从反对派执政到攻占苏尔特地区,从独裁者被俘毙命到利比亚全国解放,虽然战争进行得曲折,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专制制度的覆灭。曾经的受压迫者得以喘息,革命也终于取得成功。然而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庶民的胜利,更不是民主的胜利。我们看到,在的黎波里的冲天火光下,孩子们的眼睛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在班加西长鸣的枪声里,街上人们的脚步里尽是悲凉;在苏尔特最后的围剿中,新的暴政对旧的暴政无情地复仇。民主,在这里沦为了野心家煽动暴乱的借口,沦为了政治家争权夺利的遮羞布,沦为了肮脏的虚无的空洞的口号。更加悲哀的是,当一种制度试图以宣扬人性为武器,去推翻另一种制度时,却在摇旗呐喊中堂而皇之地践踏了人性。尽管暴力革命作为制度更替的手段,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牺牲作为代价,但这种因制度差异所产生的牺牲应当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的。倘使在这场激昂的战争中多一点对人性的尊重,多一点对民主的理性,那么其所构建的制度岂不是要稳固许多?卡扎菲被俘后身亡,未经任何法律审判,在屈辱中死去。这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扭曲,它是制度与人性脱离的畸形产物,更是文明社会之于野蛮社会尴尬的悲哀。我不知道迎来新制度后的利比亚人民会不会幸福,我只知道对人性的践踏是任何一种制度的坟墓。无论它的外表多么光鲜,无论它是民主还是专制。
而发生在中国的“小悦悦事件”则是更为悲哀的制度与人性的矛盾。世界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国,在这样一个儒道璀璨的文化之邦,何以致使人情的冷漠、道德的沦丧到了这等地步。面对脆弱的生命,人们竟然毫无敬畏,甚至一点怜悯也没有。智识上的慵懒者笼统地把这种人性的退步归咎于制度的缺失,并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制度。当问起该如何完善时,他们会说“向西方学习”“改革现行僵化的体制”。我不想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它是不负责任的。假定近乎完美的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那么要怎样保证它的顺利运行,用什么来保证社会从此就获得良性发展?要知道,在所有的制度运行中,人始终是主体。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王朝兴衰,根源并不在于制度的优劣,而在于人性的善恶。良好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于良好人性的培养。如果把制度比作一颗种子,那么人性便是培育种子的土壤。种子是迎接阳光开放鲜花,还是在阴暗中腐朽沉睡,这完全取决于土壤是干净还是肮
脏。所以,“小悦悦之死”等一系列道德危机所启示我们的,便是尽快加强对人性的培养,而非制度的构建。诚然,近年来,尽管社会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国人所承受的精神损伤已无以复加,但我始终对国人的人性重塑持有坚定而乐观的积极态度。毕竟,我们曾有过辉煌的精神文明,那是从未消亡也永远不会消亡的强大力量,就深藏在你我的血液里、骨骼里。现在国家也已经意识到了对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虽然采取的举措尚显浮浅鄙陋,但这算是好的开端。作为祖国的青年,我对即将发生的改变充满了期待,我也真诚地希望在未来对人性这片土壤的培育改造中,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尽力地改良自己,增强自我净化能力。这样,我们便可早些时日看到这人性的土壤里孕育出健康的、美好的制度之花。而那时,春天便真正意义上降临到了中国,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也将在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壮丽富饶。 制度是人性真善美的延伸,人性是对制度原始温柔的约束。制度与人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同一河流的两支水系。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也应有共同的归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yH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