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耕时期徽州村落商业文化研究》,欢迎阅读!
农耕时期徽州村落商业文化研究
农耕时期徽州商业文化繁盛,但大量有关徽商的研究却较少涉及徽州村落的商业文化,这就使得徽商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特质,在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而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也主要是在古民居、古牌坊和“三雕”等物质层面体现徽商的富和贵,却难以建立村落尺度商业文化与徽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深刻把握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此,本文主要拟借鉴农耕时期商业活动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呈坎和灵山两个典型徽州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初步探讨在中国农耕时期,徽州村落商业文化的发展特点及形成机理,以期为深刻理解徽州村落的产业活动和文化心理特征提供有益借鉴。
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重点梳理了农耕时期商业活动以及徽商、徽州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重点努力方向;第三章为机理分析,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农耕时期商业文化的形成机理,并借以研究中国农耕社会发展时期徽州村落商业文化的可能状况及基本特征;第四章介绍了案例研究的方案设计及设施情况,具体包括对案例地选择的思考、调研方法的设计思路及实施进展等。第五章是结合实地调研的成果,对呈坎和灵山两个徽州传统村落在中国农耕社会时期商业文化发展特征及内在机理进行分析,以期验证理论分析的主要假设;第六章是结论和讨论。
研究发现,农耕时期商业活动的发展大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水平提升以及交易成本下降的结果,由此,也会带来文化价值理念和制度环境的相应变化,因此,农耕时期的商业文化也是一个包含精神、制度、器物层面诸多文化特质的文化综合体,在农业活动产出大体满足人口生存需要的地方不大容易出现大规模
的商业活动。“徽民寄命于商”主要是大规模人口的机械增长,造成古徽州整体上的农业产出无法满足人口的生存需求,这会促进徽州村落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和对山林资源的保护,却难以促成生产力水平和分工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商贸活动的大规模增长。因此,当时的古徽州村落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事实上,也可能是缺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交通运输环境和制度环境,但大量徽州人外出经商以及村落宗族文化繁盛却可能促使当地价值理念层面形成有助于商业活动发展的文化特质。对呈坎和灵山两个徽州传统村落的调研表明,两个村在农耕时期并不存在大规模商业活动。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人口外出经商和对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促使两个村落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而严格保护林木资源的“村规民约”和相对落后的交通运输环境,也限制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不过,当地村民并不排斥商业文化,而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义利”价值观,“义利观”的转变为村民外出经商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也使得徽州在农耕社会发展时期,虽然没有村落商业文化的支持,却发展起了享有盛誉的徽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1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