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风马

2023-04-02 06:4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物专访:风马》,欢迎阅读!
风马,人物专访
200900610249 赵康 09级新闻二班

风马 永远的流浪汉

“美酒加咖啡,我只要来一杯„„”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从眼前这个雄壮的西北汉子口中飘出。

光头、圆脸、沉默、总是戴着一副墨镜,这就是作家风马。

“我要入住威海了,就在山大宿舍对面。装修了三个月,把脑子装坏了。风马随口说道,“我喜欢大海。北野①曾写过‘海嘛,吃人的沙漠’,什么来着,北野?”

“液体的沙漠,吃人的水。对于你记不住我的诗,我表示很不高兴啊。”坐在一旁的北野笑着说道。

“房间可以安置灵魂。我是背朝大海,春暖花开。

“托朋友买的房子,恰巧北野也住在附近,以后又可以一起喝酒冥想了。

非主流作家

“主流小说是那种可以改变成电视剧在央视热播的小说。我的小说不是,野的也不是。我的小说属于边缘化小说。

“傲慢、不拍人马屁、不与人接近”,总是远离话语中心。风马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渴望像个流浪汉一样生活。作品中总是游走着一个个“流浪者”例如代表作《生灵境界》,主人翁始终处于被放逐和自我放逐之间,获得无边的孤独与寂寞,游走于记忆与遗忘。

不同于农耕文化,来自青海的风马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生命本身是场流浪”,这是风马生活与作品的真实写照。

来自童年的影响

“我父亲的经历颇为传奇。”谈到父亲,风马充满了敬意。

抗日战争时期,风马的父亲做过小学教师,后来考入国民党军校,再后来被共产党俘虏编入空军。

因为有过国民党的背景,所以一直生活的小心翼翼。1957年反右时,还是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转业北大荒工作一年后分配到了青海。两岁的风马从此跟随父亲来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地方。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柴达木盆地度过的,那是个很荒蛮,很特别的地方,


人员成份复杂,如转业军人,右派份子,支边青年囚徒,刑满释放人员等。连我的托儿所老师都是从留苏归来右派份子,现在看来那都是一些精英。童年和少年的经历是我一笔财富。”

文革时,常常被拉去批斗大会看打死人,这在风马的心里留下了一些阴影。七八岁的风马就常常觉得忧郁,喜欢一个人在荒原里行走„„

尽管如此,柴达木的开阔与空旷塑造了风马积极地生活态度。“向上、阳光、摆在明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不喜欢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俨然一位游侠的形象。

悲凉的怀旧情结

“有才华的人常常会制造一种悲凉。赵本山不会,他制造的是幽默。”对于自己作品中的悲凉意味,风马如是说。

“我喜欢与年长的人交朋友,北野是个例外,他比我小。”正是这个原因,风马的许多朋友已经步入了另一个世界,这让风马倍感伤心。文字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了悲凉的怀旧情结。

快乐的写作

许多作家没有灵感时就会抓头发,“荒漠化”的风马没有头发可抓。喝点小酒,写首小诗。没有功利,快乐的写作。自然也就少了抓破头皮冥思苦想的烦恼。风马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挺好的,没什么不满的地方”但《去逝》是个例外。

“我准备重写。”对于作品《去逝》,风马显然觉得不满意。

《去逝》是在寺庙中写成的。当年,应朋友之邀,风马到净心禅寺小住,这一住就是两年。把思想写在纸上的冲动让《去逝》诞生。期间,风马常常外出散步,附近的村民看到这个陌生的光头佬,误以为是“青藏来的大和尚”。于是,纷纷前来请风马为他们看相释惑。不堪其烦的风马只好匆匆结束《去逝》的写作离开了净心禅寺。

拒绝商业化写作

面对创作环境的巨大变化,风马也有许多担忧。

“我们就生活在生活中,不需要刻意寻找。写作需要天赋,有些东西不是可以培养的。韩寒是个很优秀的青年,我看好韩寒。”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e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