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2023-07-06 10:3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讨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欢迎阅读!
财政学,源流,社会学,当代,探讨
探讨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摘要:随着财政在国家发展中涉及的学科内容越来越多,其研究无法只从政府收支的角度进行,需要同社会学、公共理学学科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综合性的财政社会学。本文结合国外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历史,获取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史及研究核心。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分析我国当代财政学发展中在思想认识程度、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此寻求有利于我国当代财政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财政社会学;财政学;发展

财政社会学是对财政和整个社会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在以往的主流研究中,将财政与社会学的分开研究导致财政学的研究陷入瓶颈。而财政社会学在分析以往财政研究的困境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对税收及预算制度研究,为财政学学科研究拓宽了视野,能更有效推进现代国家的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因此我国需加强财政社会学相关研究,以推进当代财政学发展。 1.财政社会学源流 1.1财政社会研究进程

财政学是以研究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范围内,曾经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领域。而社会学则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学科,其中主要涉及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国家的发展过程,发现财政活动十分复杂。17世纪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财政社会学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财政与社会经济自此后逐步建立起联系,有学者认为财政社会学是单属于财政学或者属于政治经济学,也有学者认为其是财政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边缘学科,此阶段财政社会学尚未形成明确概念界定。

20世纪20年代,随着财政学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学者发现财政学是国家经济社会政治三者能够正常发展的粘结剂,若只将其归属于经济学科无法充分解释财政所发挥的作用,应将财政置于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视财政与社会经济机构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以上学者的理论研究强调的是财政的发展是受到政治经济制度文化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财政学进行研究时应将其置于整体社会的概念中,葛德雪也因此成为财政社会学的创始人。

财政社会学在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得到迅速发展,财政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将国家制度、政府决策、意识形态、财政改革等都融入了其研究范畴;此外所运用的分析工具也更多涉及到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工具。日本学者山下觉太郎在《财政社会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财政社会学既不属于社会学也不是财政学的补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性财政学科。

1.2财政社会研究核心

在财政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发现财政在国家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且涉及多项学科,包括公共管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是一门研究整体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等相互关系的要素的学科。为更好更全面理解财政的作用,应该在对财政进行研究时,将其放于以上各要素之中,更好认识到财政在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三个体系之间


的粘连剂作用,三大体系通过财政这一功能才可完成政府的运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转。综上所述财政社会学既关注国家本身的研究也十分关注对社会研究,是一种综合概括性的研究范式,可以承担起更多重大性问题的分析。 2.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2.1我国财政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财政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预算和税制改革两个层面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确,形成了从财政本质论到财政规律论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理的财政层次体系。

但我国财政学在当代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足,相较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财政学研究无法有效发挥最大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首先是我国学术界对于财政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关于财政的研究比较重视实践可见的成果例如财政收入及财政预算等方面的改革,忽视了思想性成果的研究,很少论证财政学术问题,对于政治社会深层次的理论究不足,尚未形成适合我国的财政学研究体系。

其次是财政学研究主体的缺失。我国的财政学在发展伊始,主要是从苏联及西方国家直接引入已经成型的财政学理论,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为更快更有效推动财政学发展,也更多是借鉴西方国家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但我国在建国后的不同阶段,经历了经济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发展历程比较复杂,只是引用别国成型理论,匹配度较差,也至今没有明确我国财政学自己的主体。

最后关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作为社会科学,财政学的研究是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研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出于维护本阶级利益,掩盖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更多倾向于包括组织、技术、方法在内的表象研究,不阐明财政的阶级内涵及实质。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我国对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从两种理论出发,其一为国家分配论,研究国家职能出发,以国家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更多强调的是国家这一大层面,是一种由上至下的研究理论,这种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相符。此外也容易造成研究本质与对象的混淆,不利于后续更加深入的科学探讨。其二为货币关系论,其将分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更倾向于对货币关系这一生产关系的形式方面研究,不便于揭示财政学的内在规律。两种理论的不确定使我国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始终处于变动的状态中。 2.2我国财政学未来展望

财政学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相对已经完善,但就我国而言,财政学未来的发展还应该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应从国家、政府这一宏观主体拓展到个人这一微观主体。财政的研究对象是以国家分配关系为主,但国家运作的最后是落位于服务单个的经济主体个人身上。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满足群体人的公共需要的基础上,重视单体的私人需要,实现国家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变。

其次财政学的研究目的应更强调满足公共需要而非止步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满公共需要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不能满足于提供什么而更多关注的公众需要什么。对于财政学目的的研究也应逐步深化,向财政的最终目的转化,在公共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

最后由于财政学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多个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性质,研究领域也较广,尤其是与政治学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并积极运用其他学科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并根据财政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在未来的财政学研究


程中,合理运用演绎法、数理计量分析法、归纳法等,同时注重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 结束语:

财政社会学的研究摆脱了原来财政学的狭隘概念,将财政在税收及预算体制改革两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将政府对于资源的配置引入到公众需要的监督范围内,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实现政府正常运转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需要。面对我国财政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学者们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研究力度,实现我国财政学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昕仪.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J].财政研究20137):36-39. [2]郝书辰.财政学发展:历史成就和未来取向[J].经济管理评论,20132):13-17. [3]彭翔.中国财政学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科技20159):190-19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s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