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欧阳修创作的诗歌理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欧阳修创作的诗歌理论
作者:陈昱伶 陈锡萍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
摘要:宋诗与唐诗不同的风貌,非骤然形成,经历了从五代至北宋中期的发展过程。入宋以后诗人们期望摆脱五代诗风,开始学习、模仿唐代诗歌,按创作风格分为三类:一是学习白居易:二是学习贾岛、姚合:三是学习李商隐。至北宋中期,西昆体的弊病已经是非常突出,石介在太学推行诗歌的变革,反对西昆,产生了险怪癖生涩的“太学体”;這之后,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开始活跃于文坛,力矫西昆体、太学体的弊端。此时,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一是重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强调诗人应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三是诗歌语言平易。
关键字:欧阳修;诗歌创作;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08-01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欧阳修的诗歌创作的成就为宋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诗歌创作风格转型期的重要作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他的诗歌创作理论主张。 一、欧阳修的诗歌主张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他重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注重社会现实对于诗人和诗歌创作的影响。他继承了汉代司马迁“发愤著书”和唐代韩愈“不平则鸣”的创作观念。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欧阳修说: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這一段话,说明了社会现实、诗人、诗歌三者的关系——社会现实影响着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诗人的内心世界则通过诗歌呈现出来。所谓“穷”,就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得志、个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命得不到自我实现,以及由此激发起来的感愤郁积之情。他认为“不得施于世者”的“忧思感愤”,发诸笔端,能够写出好的诗歌。這种主张,欧阳修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也有说明: 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在這里不仅肯定了诗歌应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极于精思),而且还指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应是以情感(感激发愤)为主导。
欧阳修在重视诗歌现实性的同时,还十分看重诗歌的感染力,他曾经在《试笔》中说: 余尝爱“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如身履之;至其曰:“野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风酣日煦、万物骀荡,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读之使人欣然感觉。谓此四句,可以座变寒暑;诗之为巧,尤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他爱“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因为它能把“天寒岁暮风凄木落羁旅之愁”要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读者,能使读者“如身履之”,而“野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两句,则能把读者置于“风酣日煦、万物骀荡,天人之意,相与融怡”的意境中(读之使人钦然感觉)。他认为這种具有能使读者“座变寒暑”的艺术感染力诗歌可以“与造化争巧”。
与此同时欧阳修还强调诗人应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他与梅尧臣有着相同的美学追求。何谓“难写之景”?不同的审美观照者对于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因为审美的对象实际上是“人的自然化”,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于物,是人的本质在外物上的投射。难写之景正在于诗人对外界的微妙感受,并要能够把此微妙的感受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作者会其心,览者会其意”。
在诗歌的语言上,欧阳修反对晦涩险奇,主张平易,反对语僻难晓。既不是排斥使用“故事”,也不主张因求平易使用浅俗可笑的俚俗语言。他所主张的语言上的平易在于不刻意造作、为奇为怪,而是要求诗的语言能够充分表现诗人的情感,能够使所发表的议论、所抒发的情志便于读者易知易懂、新切平易。
当我们论说道欧阳修的诗歌主张时,不能不提到他的《六一诗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最早的诗话。对诗话這种形式,郭绍虞在《宋诗话辑佚·序》中曾指出:“在轻松的笔调中间,不妨蕴藏着主要的理论;在严正的批评下,却多少带些诙谐的成分。”对于《六一诗话》正可這样看。应该说,他以随笔漫话的形式,辨流派,论风格,讲述作家故事,评论作家作品。“论辞则杂举隽语,论事则泛述闻见”,其中二十八条,互不相关,形式较为自由,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這种形式,对于中国诗话之发展确有开创之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当书一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m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