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轻人过“洋”节看当代青年亚文化热

2024-01-05 14:3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年轻人过“洋”节看当代青年亚文化热》,欢迎阅读!
亚文化,当代,年轻人,青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年轻人过节看当代青年亚文化

作者:陈春兆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

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洋节国内盛行。以万圣节愚人节为例,其欢庆节日以恶作剧、惊悚、诡异等独特的方式进行,而倍受年轻人喜爱,而这种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相矛盾的活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青年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认为,需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以此来缓解这种社会象。

关键词:洋节;青年亚文化热;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陈春兆,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专业、环境艺设计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近年来这些洋节在中国社会越来越盛行,尤其以圣诞节的人气最旺,其流行的趋势愈来愈甚。西方文化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纳百川之胸怀,中华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外来的东西。但是,洋节蜂拥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势,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为何洋节大行其道,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反而走了下坡路?这就不得不引入青年亚文化的概念了。 青年亚文化 youth subcultures,又译青春亚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英国学者默克罗比这样描述青年亚文化的特征:这不是传统的中产阶级文化,与父辈文化也不紧密相连。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那么随之而来的青年亚文化的热潮,也与跨文化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万圣节和愚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并非与我国有深刻的联系和必然的文化传承关系,而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宗教意味。

万圣节在西方也被命名为万圣观礼日,是天主教的传统节之一,也是整个信仰基督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的夜晚,经常被中国人误以为是万圣节。在那一天,米萨为了庆祝天中所有的圣人而举行盛大的仪式。常有人认为说,他们的伟大的神,萨曼召唤了那个夜晚死去的人们的幽灵,并相信,这些幽灵被动物养了来被惩罚,最终会在万圣夜消亡。当然,这样的幽灵党的想法,足以让人害怕时间单纯的愚人。于是,他们照着焚烧,同时关注着恶灵。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些子虚乌有的传言,但是在这之前,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洲有一些偏僻孤立的地方,也不乏有人相信这是真实的。为了庆祝万圣节,孩子们作为美丽的幽灵冲撞,敲门乞求糖果以期平安健康。同时,在这个夜晚,所有的幽灵都是作为孩子,为了庆祝哈罗维恩的到来而参加了群众,人被认为是幽灵,为了使它们和谐而打赌。

愚人节也被称之为幽默节、万愚节,是每年阳历的41日。19世纪以来,这种极具人气的民俗节日每年都会在西方发生,但是却没有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欺骗彼此,做一个诡计。然后,在开玩笑的结束时,常常作为笨蛋公开开玩笑的目标。玩笑的性质,虽然实际上并不包含恶意,但个别的笑话因为其影响太大,所以产生了大规模的反应,从而引发了相关城市人们的恐慌,但是,最初在愚人节的日子里,无论是什么样的美国人,都可以用道德或法律责任来生产可怕的新闻,而且政府和司法都不追求它。不仅如此,捏造最奇怪的谎言的人们,可以欺骗人们相信获得成就感。这个节日中,一些离奇古怪的事件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给人们带来不满,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混乱。节日期间的人们的愚人和欺骗,即使已经被他们使用,也不是为了缓和和喜悦的目的。

笔者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这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洋节日自然也是如此。虽然不同的洋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但都无一例外地折射出人们强烈的心理诉求,打下了本民族深深的文化烙印,并且在一年又一年的传承中释放出民族的活性与张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对洋节日这一外来文化作一些了解或探索,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舍弃对洋节日文化内涵探知的欲望,只知道以近乎盲目或崇拜的心态去狂欢,借洋节之名去放自我,这既是对外来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

国家对待洋节的政策是不提倡,不制止。笔者认为,西方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向我国青年灌输一种非中式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就是洋节。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厚大度的民族,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我们不排斥任何优秀的外来文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因为洋节而丢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因此,在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上我们还需要加把劲,让每一个中国人学会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不必对洋节日盲目追崇。

有学者提出,对洋节热现象的反思——打铁还需自身硬。节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内在功能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作用于人影响一国发展。可以以传统节日为落脚点,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形式方法、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达到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中国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史婷.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2]孔海萍.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邢哲.面对洋节的诱惑——青年喜过洋节现象探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4.

[4]贾延儒.洋节热现象的反思——打铁还需自身硬[J].世纪桥,201507. [5]于文浩 农浩 谭怀宇.“洋节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8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m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