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小衔接之学习习惯的培养》,欢迎阅读!
幼小衔接之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近几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水平飞速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也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并且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口号也层出不穷,这使得作为这些名词的主力军-儿童过早承受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学前教育,再则由于幼小衔接理念的提出,这就使得学前期儿童承受更多的影响,当然势必造成很多问题。其中由于幼儿学前期学习习惯培养不到位,而小学教育中对学习习惯培养也同样不重视,造成其完全无法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习惯;培养
一、研究意义
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额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自此,幼小衔接被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主要以情景化的游戏活动为主,虽然由五大领域主导着教育教学活动,但在课程设置上显得比较灵活。并且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在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发展、自主探索以及自我评价。而小学教育则是以分科教学为主,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游戏成分大大减少,课程设置由国家统一规定,具有系统性。再者由于小学教育中存在优生率、教学进程、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小学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种种不同可以看出幼小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本研究旨在为成都市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探索真正有地方特色,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幼小衔接活动,以帮助幼儿养成能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 二、提出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小衔接是指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一年级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是小学教育的开始。而就幼小衔接的定义,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表述。李娅菲认为广义上幼小衔接是为了儿童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进入小学阶段,学校、家庭、儿童三者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适应过程。[1]王生平、杨晓萍则认为:“大部分学者把幼小衔接仅仅理解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间的衔接,而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对幼小衔接内涵的理解应从更广泛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2]
幼小衔接的提出,促使很多教师开始了解这一概念,但在真正的教育中不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存在很多的误区,小学教师则认为,所有的习惯都应该在幼儿园养成,包括学习习惯。小学教育内容多,时间少,很多教师认为没有时间来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从小开始的。调查中发现,本地区幼小衔接中有关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幼小衔接政策缺失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者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是教育教学中相关各方的行为依据、准则,是一种纲领,是一种指导。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这一理念,但至今我国没有提出任何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政策法规,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虽然从90年代开始不断的有各种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幼小衔接的研究中,并取得许多成果,但现实中的幼小衔接工作仍然不容乐观,所以政策的提出刻不容缓。
(二)教育模式差异,教师缺乏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意识
小学教育首先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其次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非游戏,再则还需每天完成课堂及家庭作业,最后在学期结束时要参加成绩考核。幼儿园贯彻的是在游戏中学习,小学教育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授学生接受,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保证儿童自主游戏探索,而注重的不过是对知识的吸收。而在这个脱节的过渡中幼儿园大班教育并没有过多的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多的偏向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就更容易导致幼儿进入小学教育后无法适应,找不到方法如何学,最后孩子只能被动接受,造成其备受挫折而不利于其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幼儿教师注重是对幼儿兴趣的启蒙,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在一日生活中注重的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对于幼小衔接中哪些需要在日常中进行培养,这是幼儿教师无法明确的。其次,我国幼儿园和小学校园几乎是完全脱离开的,不论是培训、经验交流都是专项针对某一阶段,几乎没有过幼小衔接的培训或者交流。最后,幼儿教师大多没有机会走进小学课堂,而小学教师更是觉得不能“屈尊”至幼儿园进行教学。而且两者之间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共同性,导致根本无法真正了解所谓的幼小衔接。 (四)家长对两个阶段教育认识不同
家长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和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就是身体上的,只要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是达标了。当然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又不断地给孩子增加各种负担,报兴趣班,练习读书写字等等。而小学教育,很多家长就认为这才是真的学习生涯的开始,开始有课本了,孩子开始学写字了,做算术了。只有在幼儿园时期对幼儿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才有能自我调节,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解决策略
幼儿教育应该渗透到多个知识领域,从不同角度培养幼儿情感、态度和技能,培养幼儿环境适应的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促进有效衔接教育的顺利进行。[3] (一)加大对政策的学习研究,了解最新的幼小衔接研究
对政策加大学习的力度,并且不断挖掘国家政策中关于幼小衔接相关的指导纲领。结合各类优秀的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就本校、本园、本地区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探寻如何才是真正适合的方法。
(二)缩短幼小教育差异,重视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幼小衔接多方面工作中,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从学校到家长的观念转变。让幼小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关注儿童的学习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才能真正达到幼小衔接,帮助儿童适应各个阶段的教育,甚至是终身教育。 (三)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
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设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幼小衔接,组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召开多次的交流会,通过不断的相互讨论与学习共同制定和完善幼小衔接教育中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强化幼儿园、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幼小衔接”也需要家庭的重视和参与,家长除了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物质准备之外,更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包办代替。[4] 四、结语
幼小衔接不应该只是幼小教师的任务,这应该是整个社会一起努力的方向。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和幼儿园之间,还应该涵盖家庭和社区的参与,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更好的完成幼小衔接。 参考文献:
[1]王慧卉.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48-153.
[3]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广西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与构建.[D].2005.
[4]马达英.幼小衔接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g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