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知识沟理论的主要观点》,欢迎阅读!
![观点,主要,理论,知识](/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jpg)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概念介绍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知沟理论的研究正式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们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相同信息接受程度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综合前人做过的类似的工作,他们于7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知沟假设”的理论,阐述了在受众接受信息的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受众存在着差异,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于“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沟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传播学,社会学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宣布了“经济发展和传媒业发展,信息量增大会使得不同层次的人们接受信息更平等”的观点的错误性。经过研究,知沟理论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结构。从结构方面说,知沟被分为宏观(社区,社会,国家层面)和个人(个人的主观意识)两个大的层面。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状况(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直接决定了知沟在不同的S.E.S群体中的存在性。而在相同的S.E.S群体中,个人层面的知沟现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具体一点,就是个人接受信息的主观动机(积极性)决定了知沟的存在性。 理论说明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面对上述情况,一股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在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项“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就成为“补充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于是,针对这一目的制作的《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电视系列片应运而生。
然而,在对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一举措失败了。《塞萨米大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电视系列片,播出后的实际效果表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角落,人们在接触和利用传媒的机会上并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不是如此简单。对此,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的主要负责人蒂奇纳(P . J .Tichenor)是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多诺林(G . A .Donohue)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奥利娅(C . N . Olien)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助教。这三位学者因多次合作,并同在明尼苏达大学,故被称为“明尼苏达”小组。明尼苏达小组首次正式提出“知沟理论”假设,从而开了世界范围内大众传播“知沟”现象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小组就“知沟”假设持续发表了多篇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主要特点为,从宏观社会结构视野分析“知沟”现象。
主要内容
蒂奇纳的“知沟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知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n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