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津

2023-03-27 05:4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指津》,欢迎阅读!
阅读
阅读指津

作者:韩斌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5



韩斌

【阅读指津】 朱以撒的散文,追求对个人感受的真实表达,绝无半点刻意与矫饰。用朱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因为自己需要才动笔的,那么,我就写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这里的“感受”便是我们阅读散文要把握的关键。老杜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强调的就是对内心那稍纵即逝的感受的把握。然而,作者之于读者,素未谋面,可能远隔天涯,那么,我们如何穿透历史的尘埃,跨过千山万水,去把握作者心中那一点微妙的感受呢?

这便离不开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细致分析了。

这篇《空巢》是朱以撒先生散文中的精品。“空巢”本是北方高大乔木的枝桠间再平常不过的存在,一些参差不齐的枯枝间杂着鸟羽,在高高的天空中摇摇欲坠——即使再特别的“空巢”也不过这么一幅妆容。作者却以“空巢”为题,摆出一幅要大书特书的样子,且在文章开头的前四段不惜笔墨,这就让我们觉得费解——既然平淡无奇,却又如此大张旗鼓,意欲何为?其实,当我们有了类似疑问,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的起笔从自然的空巢写起,一方面是要引起我们内心的疑问和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由此及彼,由自然的“空巢”过渡到对人世间各种“空巢”的思考,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文章的末段,又回到了自然的空巢,这也让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了。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应是一个由表及里、渐次而进的过程。

首先应当把握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当乡村里只剩下一座座外部气派内里豪华的空巢,当城镇里昔日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老四合院如今只能任人品评,我们不禁要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乡村和城镇的“空巢”?首先,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和虚荣心的膨胀。时代的变革让乡村的人们不满足于小家小业和和美美的生活,许多人扔下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四处奔波,年复一年的打拼,换来的不过是一座座的空巢和村里人羡艳的目光。其次,是对所谓的梦想与事业的追逐。四合院里的的年轻人,丢下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院子,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他们一年一度的回归好似候鸟,这祖祖辈辈居住的宅院也变成了他们暂时栖居的客栈驿馆。

其次是对文本现实意义的思考,一个好的作者,总离不开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的关怀,这也是高考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不管是追求物质还是追逐所谓的梦想,在这样无休止的追逐中,我们所得有限,而我们又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这便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想想农村有多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想想城镇里多少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只能在养老院里日复一日盼着儿女回归的消息?是啊,在这许多的空巢中,除了人的缺位,更深刻的是情感的缺失。当生活失去了和和美美、亲情融融,还剩下什么?恐怕只有故乡那一座座冷清的空巢和他乡路上一个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了吧。所以,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写道:“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这或许是作者对亲情的回归的美好期许。

散文的语言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对此,我们常从整体的语言风格、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把握。《空巢》的语言具体说来,应有以下特色:第一,语言优美且韵味悠长。如“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非常形象地表达出随着时光的流逝,空巢逐渐破败的意思,同时又显得含蓄隽永。第二,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如“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


没有生命在内”,就是对那些华丽却没有生气的空巢的最生动的注解;又如“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把在外奔波的年轻人对故乡老宅的态度写得非常形象——这故乡的老宅永远只是他们临时的居所罢了。

最后,阅读散文,还要注重对关键句的把握,特别是抒情性较强的语句。对此类文句,应在理解全文的前提下进行把握。如文中第四段段首“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但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一句就值得探讨。空巢为何能让人回味?作者又因何怅惘?当我们理解了作者对世间诸多空巢的思考,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空巢值得回味,正在于这自然的现象与世间的空巢如此相似;而故乡的冷清、老宅的荒芜,村头那一个个盼着双亲归

来的幼小的身影,巷口那一双双时而燃起希望时而又重归浑浊的眼眸,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怅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L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