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来源:长沙市雨花区锦程幼稚园 2010-04-20 17:21:25 人气数:0编导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要了解良好习惯得先知道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据有关调查说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何等的重要。那么该如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 通过环境暗示和积极鼓励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在生活教育中,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盥洗室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之一,有些幼儿洗手时很马虎。特别是到天冷的时候,因为怕水冷,把手冲湿了就算完事了。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一方面把放大的细菌图片贴在盥洗室的墙面上,让幼儿知道小手上有许多的细菌,必须用肥皂才能把它洗干净;另一方面,把正确洗手的步骤图贴在水龙头上方,幼儿洗手时就能看到。有了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幼儿自觉的就会按照图片上的方法去认真洗手了。在擦毛巾的地方贴上了可爱的小手帕,并写上“别忘记亲亲我”的字眼,孩子看了都很喜欢,就会主动地擦手。这样通过环境的暗示作用远比老师的繁琐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为了增强大班幼儿的责任意识,我在教室门口创设了一个“我是值日生”的小栏目,把幼儿分成五组,分别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做值日(摆椅子、分筷子、整理图书、倒垃圾、午餐管理等),每个幼儿都有劳动的机会,到了周五请幼儿评出最佳值日生,并发小奖品以示鼓励,还把照片粘贴在“勤劳的小蜜蜂”一栏中。通过这样积极鼓励的方法孩子的信心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养成了。 二、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才能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环境就像一位默默无闻地老师,静静地发挥着他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美观,而应是看幼儿是否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推动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的思维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大多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这是因为年龄越小,生活经验越少,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较差。而且小班幼儿非常的好动,喜欢摆弄,注意力和兴趣都不能持久,因此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环境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创设能满足幼儿操作的环境,激发幼儿情感的体验,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在培养小班幼儿学穿衣的活动中,我利用走廊,创设了“衣宝宝的家”,提供小衣架和衣橱,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挂取、摆放,并在相应的地方贴上幼儿折叠摆放衣服的照片,提示和引导幼儿。挂衣服和折衣服幼儿在家中经常看到,但自己又很少实践,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与家庭相似的环境,让幼儿在挂挂、折折中提高拉拉练,扣纽扣,折叠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自己吃,样样菜都爱吃,我们从环境入手,注重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喂一喂,数一数”,“它们爱吃什么”,“动物宝宝我爱你”等,让幼儿在喂喂,玩玩中体验给小动物喂食的快乐,提高了幼儿使用勺子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幼儿什么东西都爱吃的习惯。
我还在墙面上创设“真漂亮”“手帕的折法”等环境,幼儿通过摆弄、操作的过程学会一种自我服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幼儿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针对大班孩子生活习惯不好的现象,我在墙上还设计了《看谁先到终点》的生活棋,幼儿通过在反复玩棋的过程中了解到哪些习惯是好的,该学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不该学的。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认为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同时还包括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进餐教育中,我通过餐前引导,帮助幼儿巩固用餐习惯,认识即将食用的食物,使幼儿在进餐前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在对以前不熟悉或不太爱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心里不再恐惧,能尝试着接受各种食物。例如:小班幼儿不爱吃胡萝卜的人数较多,因此在吃胡萝卜前,教师以故事、儿歌等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萝卜,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当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白兔,尝尝胡萝卜时,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尝试着把以前不爱吃的胡萝卜吃掉。 四、 通过表率的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好模仿成人习惯,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具体形象而直观的示范。幼儿的模仿力极强,在幼儿园里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形成好的习惯。
另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也常常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s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