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述晋系青铜器龙纹的艺术风格特点》,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述晋系青铜器龙纹的艺术风格特点
作者:周丰伟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4期
摘 要:纵观晋系青铜器,西周初期和列国一样,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进入“新田时期”后,政治环境宽松,文化制度里出现了理性的内容,晋系青铜艺术才表现出繁花似锦,晋系青铜龙纹明显呈现出一种全新气象,构图细密的夔龙纹出现,并被广泛的运用在青铜器,这个时期的晋系青铜龙纹包括夔龙纹、蟠龙纹、蟠螭纹、窃曲纹等,通过对这几种龙纹的分类形式分析,由龙纹的理性的秩序美,摆脱了神秘性,表现手法上具有图案性与装饰性,这正是春秋战国人文主义空前活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晋系青铜器;夔龙纹;蟠龙纹;蟠螭纹;窃曲纹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42-01
近些年,随着山西及邻近省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出土的珍贵青铜器日渐增多,为青铜器的各种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有不少学者对晋国和三晋青铜器进行了整理研究,其中有些学者提出用“晋式青铜器”、“晋系青铜器”的概念来涵盖晋国和三晋青铜器,二者意义基本一致,晋系比晋式的包容性要大些,所以本文采用“晋系青铜器”的概念。西周时期主要发现于晋南地区,晋东南地区也有少量,出土青铜器的墓葬主要有芮城柴村西周墓地、翼城凤家坡墓地、闻喜上郭村墓地、天马—曲村遗址中小型墓葬群、晋侯墓地等东周时期扩展到整个山西省,及河南、河北省的一部分。经发表的出土晋系青铜器遗址主要有:晋南有,侯马上马墓地、临椅程村春秋墓地、柳泉墓地、万荣县庙前村铜器墓等。晋中有,太原金胜村赵卿墓等。晋北有,浑源丽峪村东周墓等。晋系青铜器中龙纹形式多变,我们按夔龙纹、蟠龙纹、双体蟠龙纹、蟠螭纹、窃曲纹分别分析如下。 一、夔龙纹
通常我们将侧面龙形称为夔纹,夔纹有无足,单足,双足之分。纹饰张口,长躯,有角,尾上卷或下卷。夔纹流行于西周早中期,多作为主纹饰施于鼎、篡等口沿下,个体数量少。中间间以涡纹等纹饰,有地纹,有时也饰于圈足上,后期出现在春秋晚期新田时期,铸铜遗址中盛行装饰性极强的夔龙衔虺纹,这个是晋国特有的纹饰种类。顾首夔龙纹是回首状的龙纹,也可归入夔龙纹一类。顾首夔龙纹多由两条龙纹背对背对称分布,多饰于鼎、篡、尊等器形颈部或器盖边沿。顾首夔龙纹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出现和流行时间较晚,整体变化由形象向抽象演变。 二、蟠龙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蟠龙纹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卷曲龙纹,其身体盘成螺旋状,头居正中,盘曲分为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有正侧之分,正面形象较多见侧面形象的蟠龙纹较少见。一般头部近似夔龙纹,但是刻画比夔龙纹头部要丰富,眼睛为“臣”字眼,大耳无角。 三、双身蟠龙纹
也被称为“双尾龙纹”,这种龙纹的特点是:龙首居中,蛇形身体左右展开,呈条带状对称分布,有的重复成二方连续,一般装饰在器物口沿下方。晋系青铜器出土的双身蟠龙纹较商周早期的繁复精致,更具装饰性。 四、蟠螭纹
蟠璃纹是龙的简化形式,这是东周最常见的装饰艺术题材,种类非常庞杂,形式亦极为多样。以头部造型可将其分为短鼻型,长鼻型,双唇外撇型。短鼻型,上吻前端为圆形,下领向上卷,口大张,有的作垂舌状,有的作衔尾状。长鼻型,上吻甚长,前端为尖形,向上翘起,有些还保留着象鼻子的形态,下领向上卷。 双唇外撇型,或称上下领外撇型,晋系青铜器中蟠螭纹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五、窃曲纹
《吕氏春秋·适威篇》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因此学界将青铜器上卷曲的细长条形纹饰命名为窃曲纹。此纹饰应是龙纹变形、造型为双面共一目的兽头,双面呈一正一反的侧视结构,与身躯互相连接成波浪形,可无限延伸,抽象化的产物,多饰于器物的口沿下、盖的边沿或者编钟的篆部。该纹饰始见于西周中期,一直流行至春秋中期。 六、结语
西周早期至中期晋国始封不久,周文化的因素迅速在晋系铜器纹饰中得以普及。西周早期开始出现的夔龙纹纹迅速在晋系铜器中流行开来。西周中期以前晋国铜器纹饰最主要收到商文化因素影响,其次为周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晋系铜器龙纹饰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晋系铜器纹饰中商文化因素不见,此时期的晋国铜器龙纹特点与宗周地区十分统一。春秋中期以后,进入“新田时期”后,政治环境宽松,文化制度里出现了理性的内容,晋国青铜艺术才表现出繁花似锦。晋系青铜龙纹明显呈现出一种全新气象,构图细密的夔龙纹开始风行,并成为使用最广泛的青铜龙纹,这个时期的晋系青铜龙纹体现了理性的秩序美,摆脱了神秘性,表现手法上具有图案性与装饰性,这正是春秋战国人文主义空前活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龙纹在青铜器中的大量运用,与原始的龙图腾有关,把龙纹铸刻在青铜礼器之上,彼此更增加了神性。在战国中晚期纹饰简单,组合陈旧,呈现出明显的衰弱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期发现铜器数量有限,另一方面,这可能与晋国三分后国力下降有关。 指导老师:李雅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刘绪.晋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李夏廷,李劭轩.晋国青铜艺术图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陈志明.山西地区出土晋系青铜器纹饰类型与文化因素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i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