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
摘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加大水土保持与土地荒漠化防治力度。针对此,本文将论述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概念,探究导致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最后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
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都是极为典型的环境退化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干旱地区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张。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采取水土保持与土地荒漠化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
水土流失是指水力、风力以及重力等外部作用力对水土资源造成不可逆损害的现象。土地荒漠化是指人类过度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损害的现象。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会使植被覆盖面积锐减,地表裸露,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张。
客观地说,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都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环境突变、植被种类减少、土壤性能恶化等。而人文因素包括乱砍滥发、侵占耕地、过度放牧等。尽管自然因素是具有不可控性的,但人为因素是完全可以实行防控治理的。 2水土保持措施
2.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渗透率等。秉承因地制宜、因时而治的基本原则,结合地理位置特征和不同时段地理环境的变化情况,开展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其中,按照工程内容差异,可将分坡面治理工程进一步划分为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以及山坡截流沟工程;将沟道治理工程进一步划分为拦沙坝工程、沟道蓄水工程以及山洪排导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 1)山坡防护工程
山坡保护工程可以改变小地形,防止斜坡上的水土侵蚀,拦截、积蓄和引导雨水或融雪水,用于农田灌溉、水田蓄水以及林地灌溉。由此,减少坡面地表径流,满足农作物与林木生产所需的水源。另外,还可以将雨水或融雪水引入小型水库或蓄水工程,以便调节水位,以备干旱时节的灌溉。 2)山沟治理工程
沟壑控制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槽下切或扩张,缩小沟槽间距,调节洪峰量,减少固体物质含量,进而减轻对房屋建筑、道路工程以及农耕土地的冲击力,保障公众财产安全。
3)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有利于积蓄坡面地表径流与地下潜流,遏制水土侵蚀现象,进而满足农田灌溉需求,使农作物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4)拦沙坝工程
拦砂坝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洪水泻流或山体滑坡期间的水土侵物沉积,从而减轻洪峰对下游段的破坏程度,推动下游段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即通过栽种植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需要保护的位置上种植植物,可以起到扩大绿化覆盖面积,稳定水土结构的作用。 1)选择适宜的生物物种
生物种的选择可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考量:首先,增强水土保持能力,这也是生物措施的功能所在;其次,从经济角度出发,确保所种植的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最后,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在这三种效益之中,水土保持效益无疑是最重要的。采用生物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水土保持,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经济效益属于附属效益,绿化植被所发挥的功能以生态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客观地说,绿化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能够调动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2)优化植被配置形式
植被配置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地形地貌因素、气候环境因素、植被防护因素及生物物种因素等。其中,恢复和建造地表植被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关键举措。在植被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被与区域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植被的生长状态以及植被种植的生态效益等问题。具体来说,植被配置的人为影响较大。管理者需考虑植被物种特性及生态学配置方式,注重绿化植被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长状态;再者,制约性较大。人员需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行绿化植被配置。
3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3.1建立防风固沙林带
在沙漠边缘要形成防风固沙林带。以沙生植物为主,如乔木、灌木、紫花苜蓿草等。沙生植物的抗干旱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适应沙漠地带的气候环境。针对已经沙化的土地,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紧抓重点,解决难点。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的防风固沙工作,要做到以点带面,以面带区,以区带体,建立具有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带。 3.2保护现有沙漠植被
第一,加强天然防护林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法律条例加以调整,约束和规范各项工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三禁”措施,即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放牧、禁止滥樵采;第二,加大人工防护林的营造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在河流沿岸或公路沿线种植常绿树木,扩大绿化植被覆盖面积,达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目的。 3.3积极推进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工作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关键举措。针对风沙较为严重的地区,应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的开展停止耕种、退耕还林工作,全面推广新型耕作方式。此外,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引导农民合理开发土地和规划种植。与此同时,针对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优选生存能力较强的植被物种,加强植被经营管理,确保植被始终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推动水土保持与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良好运转。 3.4围栏封育,科学放牧
畜牧压力激增和牧民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对此,相关部门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角度,制定并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条例,给牧民开辟一条新的增产创收渠道,改变单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不利格局。由此,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减轻放牧对草原绿地的损坏程度。总之,围栏封育、科学放牧是遏制草原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关键举措。
3.5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地种田
人口总数逐年递增,使得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扩张,而开垦耕地作为扩大农耕地面积,满足粮食供给需求的主要手段,也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由此,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不仅是满足生态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另外,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和治理,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还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获得最高产量的农作物,创造更大的农业效益不仅仅是农业领域致力探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环保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最后,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以期控制能源损耗,减轻环境污染,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获知,在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环境背景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值得相关部门的大力关注。 参考文献:
[1]段利鹏,陈茸.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策略[J].吉林农业.2018(14) [2]王媛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J].居舍.2018(13)
[3]王鹏.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J].南方农机.2018(05)
[4]智喜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07)
[5]黄舒漫,孔涛,王昊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18(0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e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