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探究人物形象

2023-01-24 21:43:4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探究人物形象》,欢迎阅读!
苏武,学年,人教,必修,探究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语文

年级/

高一 必修四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 理解《苏武传》中苏武的人物形象。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情节内容,有一定难度。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文章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业,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和问题探究,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加以分析,学习苏武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这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汉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载,历尽艰辛,持节不屈,砥砺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

导入

全,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

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问题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学生应注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在体会对比时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卫律在劝降苏式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报之”来成追,“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


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溽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刷:“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杀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向奴停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式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然后能“下沾”,可见尚存悉之心。在劝降中可见出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伟岸形象!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设题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之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陵虽然也已投降,但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态度做慢,苏式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部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对待卫律的劝降,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si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