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 读《中国教育史》的一点感想.doc

2023-02-20 20: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 读《中国教育史》的一点感想.doc》,欢迎阅读!
教育史,中国,感想,doc
谢谢观赏



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读《中国教育史》的一点感想

中华职业学校



今年来一直在读书,从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到三毛《送你一匹马》,再到下决心阅读孙培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读教育史之余又读《明朝那些事儿》,和朋友聊聊明史后又买来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目前三本书在同时进行中,学校又发了潘裕民著的《读书是最美好的事》,课间翻读时觉得潘先生的读书笔记很有个性,又激发了我想读他读过的书的欲望。读书的确是最美好的事情,然而也是一件蛮痛苦的事情,比如说理论专著方面的《中国教育史》,内容深厚细密而又复杂枯燥,耐着性子才读到鸦片战争时期。如果要写关于教育方面的读书笔记,也只能写写这本书里关于中国古代教育里的一点感想。

(一)儿童教育

在阅读《中国教育史》的过程当中,我主要的观察点是两个,一是儿童教育,二是教育思想的演变。

注重儿童教育是因为小女一岁多了,看着她一天天长大,看着现在幼儿教育万象,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我有点恐慌,怕自己育儿时的无所适从,就好比在玻璃上乱撞的苍蝇找不到出口,就很好奇古时候的小孩子读书是什么样子的,读什么书。黄宗羲认为读书要,就是多读书,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提出独立见解的前提,想想读教育史应该可以找到一点育儿的方向。常和朋友开玩笑地说,我得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坚定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思想,才能笃定地引导她健康成长,其实内心深处真是这样觉得的。

在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有三位思想家有重要的论述。

1、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儿童的教育应自幼儿能感知外界事物时便开始进行。颜之推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不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则往往重爱轻教,对幼小一味溺爱,任其为所欲为,不加管束,以致在子女面前没有威信,待到儿童已经形成骄横散漫的习气时,却又以粗暴的体罚手段治之,然终不能使儿童改邪归正,也不能使自己树立威信,而且伤害了两者之间的感情,儿童也最终堕为品德败坏者。这种教育失败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

2、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意接受。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又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3、王守仁提出的量力施教,比如树刚萌芽,只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就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 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以上这三点还是比较片面的,虽然谈的是儿童教育,但用历史观来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也找到了一点实际教育教学的方向。至于《外国教育史》中可能会有更好的理念,那也只能看到时候能不能中西思想糅合一下了,且不下定论。

(二)思想演变

教育思想的演变方面,每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都是和当时的统治思想密切相关。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客观上导致统治者权利控制的松弛,为各种异质思想文化的活跃带来了有利的条件。玄学、佛学的兴盛,以及他们对传统儒学的冲击、批判、融合等,成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多玄学清谈。唐朝高举尊儒的旗帜,然而因为统治者思想的偏向思想此起彼伏,唐太宗不喜佛但是又对玄奘取经回来大加赞扬。武则天又大力扶植佛教、唐玄宗崇奉道教、唐高宗崇奉道教,唐宪宗信佛、唐武宗信道、唐宣宗信佛。总之,兼用佛教、道教是不均衡的,时有起伏。

到了宋朝,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清朝末年, 太平天国运动借以发动和组织农民的思想武器,是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教义,在教义中,只有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他一切权威和偶像都是邪神,都必须打到。在被称为邪神的权威和偶像中,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清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加上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因多次科举失意对儒学滋生的厌恶,因此成为被推倒的第一尊偶次昂。太平天国后来改变了对儒家文化的政策,但尽管如此,其对儒学及其创始人孔子的无情批判,无疑动摇了儒学在教育内容中的核心地位。 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到汉的董仲舒和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傅玄和颜之推、唐朝的韩愈、宋王安石朱熹明王守仁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每一段历史中都有在教育思想上有独到见解的人物,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丰碑式的人物,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黄宗羲也说不为迂儒,必兼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外文学史,后来研究生学的是先秦两汉文学,写论文时选的是有关《史记》叙事方法的内容,也因此将史记的世家和列传读了三四遍的样子,只有深入阅读了才知道为什么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了。

(三)核心素养

教育思想史的演变,感受当下中职改革的浪潮,再谈谈现在的我最近脑子里接收到了一个思想词汇就是核心素养。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谢谢观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P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