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欢迎阅读!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识记:(1)情绪的组成成分: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婴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
领会:(1)婴幼儿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愉快、感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和悲伤八种基本情绪都是进化中获得的,并在外部刺激的诱发下发生、展现。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爱:婴儿对柔和的轻拍或抚摸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像展开手指和脚趾作咕咕和咯咯声那样的一些反应。怒:如果限制婴儿的运动,就会产生身体僵直的反应,或像手脚“乱砍似”的运动,还有屏息、尖叫之类的反应。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应,当突然失去身体支持时就抖、嚎叫、屏息、啜泣。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对出1到10天的新生儿动作变化的观察,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尚未满足。
孟昭兰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至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时间:初生,诱因:痛—异味—新异光、声、运动,情绪: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3-6周,看到人脸和听到高频语声,社会性微笑。2个月,打针,愤怒。3-4个月,痛刺激,悲伤。7个月,与熟人分离、在高处,悲伤、怕。1岁,新异刺激突然出现,惊奇。1-1.5岁,在熟悉的环境遇到陌生人做了不对的事,害羞、内疚、不安。);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
领会:(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婴儿有识别情绪的能力。通常母亲都会察觉到自己1岁婴儿已经:察颜观色:别人发怒,孩子会感到不安,并想离开;当别人表示温情或亲密时,孩子也会表现深情的行为或妒忌。
领会:(3)婴儿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这个阶段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嘴作怪
相,它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未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的状态。
二、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虽然这个
时候婴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
三、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周起)。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他能够
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获得 领会:(1)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华生和雷诺做的怕是学习获得的经典实验证实,儿童的害怕不仅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而获得,还可以通过新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来加以克服。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如当儿童发怒时,父母会说:
1 / 3
怎么啦,发怒了,别这样。看到儿童笑得很欢,父母又会问: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这种情绪识别的能力随着儿童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加。他们通过小说主人公和影视角色的内心展示,可以学到更多标志复杂的情绪的词,周时也促进了识别别人情绪能力的发展,丰富了自己情绪表达的能力。
观察和模仿还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 领会:(2)知觉再认理论;
此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并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的心理映像称图式。 婴儿见到自己熟悉的人就感到很愉快,而见到陌生人就感到害怕,甚至哭。按照知觉再认者的观点来解释,那是因为陌生人与他们熟悉的人相比,又相似,又不相似,所以引起焦虑。总之,无论是害怕还是微笑,与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领会:(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儿童的情绪。随着儿童学会采取别人观点,感觉到别人情绪的移情作用渐趋成熟,引出儿童情绪反应的刺激性质也起了变化。
同时随着儿童采择别人观点能力的提高,儿童学会了对别人行为的正确分析和归因,能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如儿童甲刚搭好的积木塔被儿童乙推倒了。如果儿童甲认为这是儿童乙故意破坏,就会发怒,但是若认为是无意中碰翻的,就不会发火。儿童早在5岁时就表现出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到了学龄期,为了减少别人的不满或痛苦,他们还会编造行为发生的原因。
第三节 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特点
识记:(1)怯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怯生与依恋不同,它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普遍存在的。怯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与微笑一样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影响怯生的因素,婴儿并非见到陌生人就一定会害怕。
1、 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扶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
母亲的亲密程度。6、婴儿接受的刺激。
识记:(2)儿童害怕的发展特点
研究者发现,儿童从2至5岁,对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了,减少了;与此同时,对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害性的威胁,如过马路、落水、火以及其他潜在危险情境的害怕增加了。后一种害怕是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与发展起来的。儿童渐渐可以预见潜在的害怕。儿童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有随年龄下降的趋势。
现代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加速,性成熟提前,学习任务繁重,社会性害怕和焦虑也有明显增长,如学校恐惧症、考试焦虑、青少年自杀等发生率都比以前高。
(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A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