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原则

2023-02-17 01: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原则》,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原则,传统,我国


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原则

1:蒙以养正《易经》称:蒙以养正,乃圣功也。意思是要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成为古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明朝丘溶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及其子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禀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非但男有教,而女亦有教。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古之人家,其豫于教育如此。是以他日出而就教于学校,服役于官府,执事于朝廷,无所往而不可。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坏的影响。清代陆世仪在《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坚持正面教育,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实现蒙以养正。

2:早喻教提倡幼儿早期教育的思想渊源出自儒家正本臣始的哲学观。《大戴礼记保傅》中引《易经》称:正其本,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朱熹也认为,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上》指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日十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流传极早的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讲述的同样是这个道理。熹强调,幼稚之时,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必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之推也曾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被人们称之为神童,为人所羡慕,也导致长期存在着盲目追求幼儿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的偏向。这样做不仅未必使幼儿成才,反而摧残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其实,中国很早








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夙惠》载一古谚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成人,与常入无异,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提倡早期教育还应持科学的态度。

3:严慈相济,教爱相辅慈爱幼儿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作了分析: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有微物亦然。出于养儿防老的期望,更有望子成龙的企盼,自然对子女慈爱有加,导致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反而对幼儿成长极为不利。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他主张: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古有谚语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袁采也说慈父固多败子,《韩非子儿说》中有段话颇有哲理: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归于死。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严慈相济,爱相辅,会有很大帮助。

传统的幼儿教育原则4:顺其性情,激发兴趣在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有不少教育家深刻认识到,必须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幼儿性。王阳明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待若拘囚。采用违天性逆性情的做法,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结果是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他认,幼儿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诱之以诗歌。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以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文读书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Z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