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动力取向精神医学健康科普读书摘录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读书笔记
动力式会谈的概念框架是关乎两个人的(我能放胆说是两位“病人”吗?),两人都把各自的过往带到当下,并且把内在自体与客体表征的一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P122)
读书笔记
自我特质的评估维度?
“自我”(ego)和“自体”(self)的意涵,在精神分析的早期是有所交织的,现在当我们谈“自我”的时候,更多是谈论其“功能性”的维度,自我强度是重要的考虑面向。它既可以表现在社会功能上,对于两个有着相似的内心痛苦的人,能够维持稳定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相较于无法维持的,其自我强度会更高。也可以表现在是否有足够的现实感,去区分内在幻想和外在现实的不同(例如知道对方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具有迫害性,而是自己将“迫害性的客体”投射到对方身上了),还是完全内外不分了,抑或在特定情境下会混淆;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冲动控制能力,来承受住痛苦的情绪,还是就直接付诸行动了(例如通过割腕来缓解情绪)。心理悟性(内省力)也是特别需要考量的自我功能,来访者是将所有问题都外化(例如:自己遇人不淑,总是找不到好男人),还是从内在去寻找困境的原因(例如:在关系里总是体会到被忽略、被贬低感,所以才造成了一次次的家庭矛盾)。自我防御机制是另一个评定的维度,防御机制越原始的,受伤程度相对更深,其自我强度相对也更弱。作者将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也纳入自我的评估中了,我总觉得归入客体关系会更合适,因为超我涉及到内化了的父母表征和社会规条。 客体关系的评估维度?
来访者重复的客体(人际)关系模式,是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的评估和工作方向。来访者早年的客体关系模式会在成年以后重复,并且会带到治疗情境中来。打个比方,一个小男孩儿从小的调皮捣蛋是被严令禁止,甚至是具有惩罚性的。此类的互动反复发生以后,他在内心深处所建立的权威的意象(客体表象)是严厉、苛责的,与之互动的自己(自体表象)是被指责的、不被认可的,
情绪体验是焦虑不安的,并压抑着愤怒的,而互动模式是小心翼翼、讨好的(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这种互动模式成了成年以后,与权威或重要他人打交道的模板,如果因为他的讨好、回避冲突而被人利用并压榨,他压抑过多的愤怒以惊恐发作的症状表现了出来。他因为症状而来求医,但导致他症状的人际关系模式,同样也会在和心理治疗师(权威)的互动中呈现出来。
客体关系成熟度的评估也非常重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自体和他体的感知,是非好即坏的,还是既好又坏的复杂体,如果在来访者的描述中存在着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倾向(例如极度理想化或贬低某人),则可能存在成熟度不够的问题,毕竟,每个个体都是错综复杂的;对他人的感知,是功能性的部分客体,还是有着自身需要的、完整的独立个体,这是一个发展,就像是小孩子最初只是使用母亲作为满足自己吃喝拉撒的工具,但最终,TA需要发展出对母亲完整性的认知,理解对方的有血有肉有需求,并能共情性地体谅到对方;以及是否具有客体恒常性,这部分受前三年的依恋关系影响很大,因为小婴孩儿的自体太脆弱了,无法独立生存,无力自我安抚,需要重要照料者的持续在场,慢慢内化的好客体,让TA能够在分离时,唤起好的、具有抚慰性的客体意象,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前三年频繁地更换照料者,或过度侵入、过度冷漠等不恰当的照料,会带来分离焦虑,客体的丧失及被抛弃的恐惧。
自体的评估维度?
自体的韧性与凝聚性:也就是自体的脆弱程度,这部分是科胡特专注的领域,来访者是受到一点点他人的怠慢就自体破碎、自尊受损了,还是即便被人贬损,也能坦然对待。来访者是需要持续地得到自体客体的肯定,也就是说需要他人不断地赞美、欣赏才能够维持良好的自尊,还是即便没有他人的肯定,也能自我肯定。来访者是否能够建立彼此满足的自体客体关系,也就是说是否有能力和别人建立起相互欣赏、镜映、理解、支持的人际关系。
自体延续性:也就是来访者是否具有稳定的自我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议题,埃里克森在这个领域有较深的研究。这既可以从内部的客体关系模式 (自体表象-客体表象-情绪体验-行为模式)来看,我们的内心是由多个客体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体,如果他们彼此争夺人格的主宰权,则会在人际互动中呈现出非常不稳定的人格特质,最严重的可能就是多重人格障碍了;同时也涵盖了关于能力、目标、工作、信仰、价值观、性别等的统合;霍洛维兹还谈到了性格中的正直与美德,这也可归入超我中与良知相关的部分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6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