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好文章《培智数学分层教学初探》》,欢迎阅读!

培智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特教的质量,尤其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质量,是特教教师亟待探究的问题。作者从教学实践中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授课、分层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培智 数学 教学 探究
从事特殊学校培智教育的老师都知道,智力落后的学生因其生活背景、家庭条件、智力程度、类别等方面的差异,造成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我所教班级,首先是年龄上的教学,小的10岁,大的已经19岁,年龄的差别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接受能力差异很大。除此之外,教学开展难度较大的的学生智力程度所制。程度较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较差的学生“吃不下”,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课堂效率。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数学,越到高年级,数学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就越突出,程度较好的学生因为内容过于简单放松自我,程度较差的学生又因不知老师所云毫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大大降低。
针对这一问题,我尝试性地运用普通学校的分层教学法,用于特殊教育的培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根据差异,对学生分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生的分层可以帮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对学生分层,不是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不是以“分层”教学为理由,将某个或某一部分智力落后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去。而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分层不分离的原则,把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为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前提指导。
那么,怎样对学生分层才是合理的呢?我首先对学生的智力情况、学习基础、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统计。然后将班级的11名学生分成四个层次:A类为轻度智力学生,相对而言易接受新知。在教学中,多让他们做难度大的题目(接近普校同年龄水平),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他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状况。B类为中度智力学生,能够听清老师的要求,但学习自觉性较差,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重点督促,针对其易分神的特点及时提问,并请其板演,让他们的思维一直紧跟教学内容;C类为重度智力学生,在老师的反复强调和辅导下能完成相应的要求,这类学生与A类学生搭配练习,让他们在同学一对一的帮助下不掉队,同时也锻炼了A类学生的能力;D类学生为孤独症儿童,无语言交流,也不能书写,虽然不能跟上目前教学的进度,但在学习中能学会听一些指令、习得一些生活适应能力,我就辅导他在课堂上完成指物、动手等练习。
当然,这种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类别,采用流动的方式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内容,对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核心。从培智数学教学来说,在制定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时,特别注意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例如D类自闭症学生无法说出乘法的意义,就不能将这一大纲要求的目标硬套在
这类学生身上,而是根据其特点对目标进行调整,将目标改为通过摆物品来感受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同的教育对象明确了各自的学习目标后,就能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调整学习行为,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对能力较低的C类学生,只要求达到翻书找口诀计算或用计算器计算的目标;对B类学生,针对他们自觉性较差,对其进行严格督促,适当提示,要求能够背口诀正确计算;对能力较强的A类学生,不仅要求正确计算,还要迅速口算。通过教学目标的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得到最佳的发展。
三、根据程度,对评价分层。
评价是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己潜能最大限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智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课堂上,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针对认真学习的学生及时表扬,“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数学,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今天你学会了八八六十四这句口诀,真是太棒了!”这样做不仅能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还帮他们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练习中,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程度较好的学生又快又准确地完成练习,要表扬;程度较差的学生能够在指导下完成题目,要表扬;动作缓慢的学生能够把习题做完,我也不忘加上一句鼓励的话。在批改课后作业时,我针对学生情况给予不同的鼓励,对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五星的评价;由于B类学生自觉性差,通常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我就在他们表现良好的时候,及时在本子上给予表扬;对作业完成相当困难的C类学生,就以批语的形式鼓励他继续努力。
教学学生情感单纯,学习动机不强,需要他人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激励式评价,让学生时刻充满学习的激情,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取得成功。
通过在培智数学分层教学是的尝试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克理斯丁·求勒丝[M].江西: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同善.目标-分层教学的研究绪论[J].教育艺术,2000 (9). [3]刘佳芬.中度弱智学生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4( 3).
[4]刘玉琴.“幼师”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设想[J].科技资讯,2008(3). [5]刘文英,田雪莲.分层教学与分“智”施教[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 7).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S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