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艺术

2023-06-10 01: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中国现代艺术》,欢迎阅读!
现代艺术,浅析,中国


浅析中国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是中国艺术界近20年来广为流传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西方20世纪以来发生的艺术革命所带来的新艺术形态。本文通过对20多年来现代艺术现象的描述、思潮的梳理,清理出现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艺术出现的问题予以反思



具体来说,中国现代艺术是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宫廷画传统相对立的艺术它与西方自20世纪来兴起的现代派艺术思潮相呼应。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传统相异的现代美术样式才真正出现,此后经历了伤痕美术、星星美展、85新潮、90年代回应与求变、世纪末的艺术



一、伤痕美术的出现

伤痕美术的命名来源于当时发表的同名小说《伤痕》以及与此相关的伤痕文学,是在沉痛中的反思与揭露。其中,四川画家创作群体的成就与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如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程丛林的1968×××日雪》何多苓的《青春》等。以程丛林的《1968×××日雪》为例:作品描绘的是人物群像,场面是中国本土特有的。作品以悲伤的情调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可悲的一幕,表现了这一群美丽生命在疯狂的自相残杀中的惨烈,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触及了人们心灵的创痛,揭露了深刻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此伤痕的感受不仅是如此痛楚,也是一种莫名的情感流露与宣泄。



二、星星美展群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思潮。星星美展,在思想上表达更激进的社会批判力度,开始了反传统、反审美旧习的,打破了人们惯常的审美欣赏惯性和表现法则。其中,业余作者马德升、王克平等人的成名,有赖于他们艺术作品的观念与样式的大胆与勇气——他们的作品违反了当时的欣赏习惯和美术界艺术创作的惯性,在观念意义上表现了更彻底的批判精神,通过不同以往的艺术样式表达了对过去政治和生活信条的怀疑和嘲讽,引起了人们的情感震动和思想波动。例如:王克平的作品《偶像》头像比较写实,但还是有所夸张和变形,在造型上以一种类似传统的菩萨像的样式表达当代领袖,破除了人们惯常的形象,让人回味。



三、85新潮的躁动

新潮美术被称为运动实则在于它所体现出的群体宣泄、在短短三年内几乎把西方上百年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尝试了一遍的现象,再现了一个西方现代百余年的演变。结果得来这样的结局:印象主义、立体派、象征主义、抽象绘画、达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构成主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翻版,使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一层、更广一些的理解。这为中国美




术走进一个多元化的新境界做了观念与形式的准备。20世纪80年代留给90代的思想就是对人们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样式与题材等方面教条的突破突破首先就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吴冠中提出了形式美问题:在当时大家仍然信奉容决定形式为惟一法则的思想惯性下,吴冠中大胆破除痼疾,提出了独立甚至先形式后内容的创作观念。这在当时美术理论界乃至美学界引起了一场延续几年的大讨论,突破了传统艺术有关艺术形式、语言、材料之间的隔层,开始将三者统一起来。20世纪80年代,不少的作品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显现出来的,在观念突破上向纵深发展。媒体上的语言革命表现就是行为不端与身体的艺术化。这种观念上的突破与拓展引发了中国社会更多的行为艺术与争议。



四、90年代的回应与求变

190年代的回应

1987年以后,中国美术开始沉寂,走向反思,直到90年代,形成了立足国内、立足现实、立足传统、立足民间的寻根与回归趋向,从表现大社会、大题材、大情感、大观念的视角,走向了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与事的描绘,这是中国现代艺术1989年以前的文化批判运动意识向个体生存关注的转向。这种关注,艺术语言的表述,社会的大文化关注转向了个体的生存转注。耿建翌的《第二状态》,刘小东、韦容等人的作品,都是这种转向最早表露。耿建翌的《第二状态》描绘了一组大尺寸的四个光头,人物面部夸张的五官,肌肉抽动,加上光线的强烈对比与画幅的大尺寸,造成了一种令人惊恐的感觉。刘小东的《田园牧歌》通过那一个个近似木偶的人物,将生活异样化,形成了与以往的现实主义美术迥然有别的意指。



290年代的求变

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转型,冲击着艺术界、艺术家们的选择和艺术创作心态。90年代的中国艺术,也随着发生变化,出现了这样几大类群:⑴继续坚持其综合材料的实验性艺术创作,如胡建平、张培力、顾德新等;⑵利用历史与现代图像资源,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波普创作;⑶耿建翌、方力均等被一些批评家名文为泼皮玩世的新写实主义画风;⑷古典油画的流行。



五、世纪末的艺术

世界之交的中国艺术界悄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的文化现状、中国人的消费生活方式已经变革,开始走向了后现代时代。后现代主义的表现特征如下: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上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了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征紊乱了,体现在文艺上表现为精神惟度的消逝,本能成为一切,人的消亡使冷漠的纯客观的写作成为后现代的标志,艺术成为了一种职业。在这样的时代,艺术走向生活与大众,仍然要采取严肃的态度,赋予日常的新视角,艺术家思想的深度与创造智慧切入生活之中;要摆正艺术的地位,摆正艺术的位置,从




尊重自我真诚创作、立足当下的立场去规范自己的艺术行为,不为现代



【参考文献】

1、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刘淳著:《中国现代艺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吕澎著: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J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