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研究

2022-10-14 19:56: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文化研究》,欢迎阅读!
文化研究


期末考试

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作为屹立于世界的唯一一个拥有幸存的古文化蕴含着它特有的民族特征、历史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至今,遭遇了多少坎坷,多少变迁。在这次论文中,主要介绍汉文化的民族特征以及当代中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汉文化 民族性

正文:

我们以身为华夏儿女为豪,我们以炎黄子孙为荣。我们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记录着上千年的光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不朽的神话,屹立于东方,让世界为之喟叹,为之着迷,为之疯狂。那是我们传承的语言,自己的骄傲。

磕磕碰碰过了几千年,唯有汉语言和汉文化经久不衰,它已经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行为理念、心理素质之中,并随着中华儿女的壮大而不断发展。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看出那个民族的个性。完全正确。日耳曼的文化培育出了德国人的严谨的作风;大和民族的文化使得他们重视集体主义;犹太文化涵养了犹太人坚韧的性格„„而经过了历史潮流洗刷的汉文化,同样体现了汉民族鲜明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

独特的思维方式便是汉文化下的产物。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是具像的,模糊非精密的,正反观点相关联的。所谓“具象”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复观察和体悟来对事物作出判断,然后将其概括、提炼成意向,在这种形象的提炼中,完成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汉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通常以比喻的形式来抒发观点,例如“时间就是生命”“樱桃小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等。通常外国人初到中国,总是会对中国人散漫的态度感到不满,因为中国人总是说“快了快了”“差不多差不多”这与西方直接的个性相反,其实这是汉民族含蓄内敛的体现,是其模糊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汉民族的性格特征的表现,文字便是记录汉民族性格特征的载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到现在几乎全国使用的简体汉字。从古至今,它都是汉民族生活变化的最好的见证者。从老师上课的介绍以及平时的阅读中,我知晓了古代汉字反映了远古人类的居住习惯,由于远古人类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文字便成了真实反映他们生活的工具。因此,文字也成了当今史学家研究古人类的重要工具之一。汉字还与我们的服饰文化有关,①《说文解字》中介绍: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之形。常即裳,衣是上装,裳主要指下裙。古者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从一开始的遮体转变为衣服容貌者,其内涵也愈加丰富。文字作为反映时代进步的重要证据,记载着服饰的变迁。同样地,古代饮食也逃脱不了与汉字的联系。②“炮,裹烧之也;燔,加火上;烹,煮之也;炙,贯之火也。”字形的不同,可以看出这些用火加工食物的方式不同。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是拥有美国的薪,英国的房,中国的菜,日本的妻”,所以,在汉文化当中,中国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分为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其中前四种又并为四大菜系。只要品尝过中国菜系的任何一种菜的外国人没有人不啧啧称赞。传统的汉文化也可以通过这些饮食文化中透露出来。汉民族喜欢品味情趣,讲究美感,注重色香味俱全。因此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程序,从选料到刀工,无不精致,这种情况在宫廷菜中尤其突显出来。另一方面,汉民族渴望团结圆满,欢乐美好,






因此,在为菜命名时,通常寓意以美好。譬如说,“大丰收”实际上就是五谷杂粮,还有“步步登高”“发财到手”等等。就像我们平常在吃的“鱼香肉丝”也是以味命名,说白了就是肉丝炖茄子。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太过深远,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我也只能挖到其冰山一角。真正要体会汉文化下的饮食就得处于汉文化的大背景下,了解汉文化,才可以领悟其饮食文化的真谛。

有一个不得不说,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在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其中就是委婉语言的广泛使用。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存在,所以存有许许多多的避讳规定,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避讳文化习俗。③我国古代避讳的文化习俗起源于周代。左传 ·桓公六年, 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唐人孔颖达疏证说: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从这些资料表明中国的避讳文化的起源时间。在古代,要忌讳与长辈重名,不得与皇帝重名。总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要遵循避讳文化的惯例。现今,中国人还是到处使用委婉语,例如,上厕所就会说“方便一下”“如厕”“内急”等,妇女怀孕会说“有喜了”,女生来月经就会说“来红了”“来例假了”等。在称呼上,也可以看出汉民族的个性,就是谦逊。向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内人”“拙荆”,称呼自己的儿女为“犬子”“小女”,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这些委婉语的使用,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某些糟粕文化虽然很多外国人很不理解中国的委婉语,但是,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有差异性才有文化花园百花齐放的效果。中国的汉文化就是其中傲立群雄的一部分。

二十一世纪,世界不再是英语的天下,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言在全世界风靡。各地孔子学院的开设,使得汉文化更便捷的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那么,我们本民族的人们是怎么样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呢?有人说,我们的文化正在慢慢衰退,从哪些外来的节日在我国如此畅销就可以看出,也有人说,我们的汉文化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因为很多关于《周易》中的东西正悄然兴起,譬如说,八卦看相,看风水。不可否认,这也是汉文化的一部人,即使国家认为其是糟粕。对于我们来说,理性的对待民族文化是我们发扬它的最好方式。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文化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将永远奉行,亘古不变的道理。

1《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2《礼记》

3《汉字文化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wK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