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

2022-08-31 11:37:5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欢迎阅读!
幼儿园,课程
一、名词解释:

1学科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材料依据,按照学科结构来确定所要学习的内容,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科学体系,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编制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以及福禄贝尔儿童自动发展的思想。

3、最近发展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事实上是指儿童实际心理年龄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中间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两个水平的。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独立完成的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达到的行为,因此被称为帮助行为。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有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5、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

6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评价,旨在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

7、心理工具:维果茨基所谓的“心理工具”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例如语言和其他媒体。在不同文化中,心理工具是不同的,是需要通过教学而传递的。心理工具能帮助儿童把握自己的行为。 8、反偏见课程

9、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经验。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得到知识,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二、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理论的核心观点

答: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在不同领域中获得形式上相似的理解这一现象,可解释为:因为这些理解都需要使用同样的基本逻辑结构;

第二,智慧发展的确定顺序具有普遍性,可解释为:较高层次的逻辑结构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因此它遵循着某种逻辑顺序;

第三,儿童尚未表现出来的某种理解力,可解释为:只有当一定的逻辑结构水平建构完成之后,他们才能获得这些解释,而这种逻辑结构的建构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第四,婴儿最早的动作学习与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形式间存有平行现象这一事实,可解释为:尽管作为学习基础的逻辑结构的形式有变化,但基本过程——对认知不平衡作出反应的图式分化与协调——在功能上依然保持不变;

第五,最后,儿童在能得益于某种经验之前必须获得一定的准备,可解释为:在儿童尚未获得适当的逻辑结构之前,不可能得益于某种经验,因为他们尚无同化它的内部机制。 2、简述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答:幼儿课程中,幼儿数学教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数和数的运算。初步认识数110的含义,认识和会书写从09的阿拉伯数字,能进行10内的计数活动和加减运算,等等。

2)量、量的比较和自然测量。初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量,如:大小、长短、轻重、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远近等,会对一些具体事物进行量的比较,能运用一些自然物(如手、臂、棒、绳等)对物体进行自然测量。

3)图形和数字结合。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征中的数量关系(如大小、宽窄等)

4)时间和空间。初步认识早晨、晚上、黑夜、今天、昨天、明天、星期、几点钟等时间概念,能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

3、简述低结构的幼儿教育活动有哪些特征

答:在低结构教育活动设置活动目标时,教育活动设计者往往会采纳生成性目标取向或表现性目标取向。由于相对强调儿童自身的发展,强调教育活动的过程,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教育活动设计所表述的活动目标(或有益的活动经验往往比较宽泛,活动目标并不指向幼儿即时就可获得的行为变化,有时,活动目标还可根据具体教育情境进行调整,甚至让活动目标处于游离状态。这样的活动目标,倾向于允许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进行学习,也要求教师充分顾及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根本上说,这样的教育活动,目标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是否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设计者所想达成的价值和原则。

在低结构幼儿教育活动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时,教育活动设计者往往会采用活动内容即活动,或活动内容即经验的取向。这种内容取向相对强调幼儿自身的发展,强调教育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教育活动设计者会以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经验为优先点,活动内容往往具有可变性,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活动内容具有选择性和生成性。

4、简述1989年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所体现的改革精神 答:1989年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它的改革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幼儿的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2)强调教育要适合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3)强调游戏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4)强调寓教于乐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5)强调幼儿园活动的过程。

5、简述维果斯基理论幼儿课程的启示

答:近些年来,维果斯基学派的理论已对幼儿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维果斯基的理论获得启示,幼儿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幼儿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幼儿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境。

6、简述高结构的幼儿教育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答:在为高结构幼儿教育活动设置活动目标时,教育活动设计者往往会采用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由于相对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活动的结果,因此,教育活动设计者在设置活动目标时,所作的表述往往比较具体,比较特化,指向比较明确。这样的教育活动目标指向,倾向于要求全体儿童在同一时间完成同一任务,要求所有教师按同一方式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

在为高结构幼儿教育活动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内容时,教育活动设计者往往会采纳教育活动内容即教材的取向。这种内容取向相对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活动的结果,因此,教育活动设计者在选择和组织活动内容时,会以儿童获得预设的知识和技能为优先点,活动内容往往会计较具体、固定,并强调学科逻辑。 7、简述中国幼儿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在当今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幼儿课程改革会呈现以下的“应然”发展趋势:

(一)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幼儿课程走向多元化

(二)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三)关注生命教育

(四)在强调课程有效性的前提下幼儿课程走向平衡化 (五)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六)幼儿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七)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8、简述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答:在幼儿课程中,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词汇——丰富幼儿的词汇,主要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正确理解词义,并教会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2)口语表达——培养幼儿聆听和讲述(看图讲述、生活经验讲述、情景讲述、拼图讲述、绘画讲述、续编故事、描述实物等)的能力。

3)讲述与朗诵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幼儿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教育艺术语言、会复述作品中的故事等。

9、简述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答:幼儿课程中,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特别是动植物。认识某些动植物,特别是与幼儿生活相近的,或者是能引起幼儿兴趣的动植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主要结构;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与环境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的作用;体会保护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等等。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感知和了解某些自然现象,特别是与幼儿生活相近的,或者能引起幼儿兴趣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雷、风、雨、云、雪、光、声、影子、影像、土、石、山川、河流、冷热、四季特征和变化等,以及这些自然现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表现和表达自己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识,等等。

3)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接触和运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科技产品,如电话、手机、传真机、电视机、收录机等,认识和体验它们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等等。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如何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维果茨基的鹰架教学 答:“鹰架教学”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鹰架教学这个概念并不是维果茨基创造的,而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在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伍德等人认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鹰架,能够使学习者的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用鹰架,并没有使任务本身发生变化,但是学习者借助别人给予的帮助,使原先所要做的事情变得简单了。逐渐的,给予的帮助减少了,而学习者的行为责任缺增加了。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要数到10,在最高鹰架的水平,教师抓住儿童的手指,和儿童一起大声地数,并扳着儿童的手指,这是,当儿童跟着教师行动时,教师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数数责任。以后,教师逐渐地减少了对儿童的帮助,这就像一所建筑的鹰架,当墙壁能够独立站立时,就把鹰架逐渐拆掉一样,这时,当儿童数数时,教师不再和他一起数,而是帮助他一起扳手指。最后,教师既不再与孩子一起数数,也不再扳着儿童的手指,而是让儿童自己独立行为,这就像将鹰架完全拆除一样。

教师是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教给儿童任何事物的,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整个的教学过程,事实上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责任迁移” 2、比较幼儿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 答:目标模式: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产生于20世纪前期。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崇尚科学成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教育也开始着眼于科学化,课程的编制走向了社会控制的、有组织的和讲究实效的道路。

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确定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就这一价值定位而言,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工具主义知识观。

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型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过程模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实践,针对目标模式在课程编制中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被公认为是继目标模式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编制模式。

正如斯坦豪斯所言,过程模式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他认为,目标模式所依据的假设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误解了知识的性质,而是误解了改进实践的过程的性质。斯坦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儿童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儿童进行思考的对象,因此,它不应成为必需达成的目标而去限制儿童,相反,应通过教育过程去促使儿童思考知识,从而解放儿童。目标模式把知识视为一种统治与控制的工具,因此它歪曲了知识的本质。斯坦豪斯还认为,改进实践的过程应依靠教师发展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以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去执行远离实践的专家所设计的方案而实现的。

过程模式是建立在与目标模式完全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以及方法论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斯坦豪斯反对目标模式的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vr.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