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控制因素论文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控制因素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控制因素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银行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险。 三是因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虚拟化带来的民间借贷危机正向银行体系蔓延。今年以来,浙江省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升。银行陷入恐慌,催贷之风很快席卷了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互保圈。互保,这种曾经备受民企推崇的对抗风险的方式,一夜之间变成了捆绑式的链条危机。在较好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互保与联保能够做到有效 1009-4202(2013)05-000-01
近期,面对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压力,“稳增长”已经被放在了宏观调控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但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稳增长,靠什么?” “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显然,在温家宝总理的这个表述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在美国,奥巴马也提出“再工业化”、回归实体经济来应对金融危机。然而,在实际的发展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又面对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经济的影响引发的银行“放贷难”
受国际经济回升不确定等因素影响,国内不少企业开始减缓海外扩张的速度,眼下原材料、人工、融资成本均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前景不明朗,受欧债危机影响,外贸企业海外销售情况也不太乐观,特别是纺织、服装以及鞋子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有所下滑。而且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已在有意识的压缩产能,保持观望态势。在此背景下,企业放缓了信贷需求。
此外,一些中小企业不愿承担转型升级和打造自主品牌的风险。大部分外贸企业多年来都是做国外厂家的代工订单,利润不高但也不用操心费神。如果要打造企业自主品牌、自行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则需要很大一笔启动资金。另外,银行也担心风险,要想从银行获得这类项目的贷款也是非常困难的。由企业信贷需求疲软而引发的“放贷难”已成为整个银行业面对的难题。 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要求导致企业“贷款难”
二十多年前,贷款非常容易,很多贷款最后成了死贷,所以后来银行的规矩越来越严格。由此银行贷款发放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有风险的贷款尽量避开。银行贷款的前提是安全性,要保障贷出去的款项收得回来。
据了解,银行往往愿意甚至主动营销那些信誉好,经营状况好,有足够的产权、物权作抵押保障,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而那些经营管理模式粗放,经营品种单一、信用评级不高的企业,一般很难取得银行支持。银行方面分析认为此类企业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理由:一是权利比较集中,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股东往往是家族成员、朋友或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股权由少数人或家族掌握。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都采用报表中隐藏利润或只体现少量利润的办法少缴纳所得税。仅从报表中无法获取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二是固定资产非常少,流动资产比例很大。企业注册资金很少,企业的大部分收入在报表中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控制因素体现在营业外收入或体外收入,而主营业务收入90%的企业体现亏损(为了避税)。三是企业的结算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如从事木材加工的企业,从事家庭作坊加工的企业等等,银行账户的流水非常少,无法掌握企业真正的现金流。
总之,当前从“贷款难”到“放贷难”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
展的深层次理由,体现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升级难度大、银行偏向“优质客户资源”等理由。
三、企业自身的理由使银行风险评估难
一是受国际经济增长趋缓、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宏观因素和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方式粗放等自身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理由。主要是有些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出口增速回落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型中小企业困难更为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出现了减产、停产或倒闭现象。
二是较高的风险和成本是阻碍中小企业贷款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在风险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发展阶段较低,往往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也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自有资金的不充足,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主要经营者自身素质的不高等各方因素,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理由使银行很难准确评估和缓解信用风险。
三是因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虚拟化带来的民间借贷危机正向银行体系蔓延。今年以来,浙江省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升。银行陷入恐慌,催贷之风很快席卷了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互保圈。互保,这种曾经备受民企推崇的对抗风险的方式,一夜之间变成了捆绑式的链条危机。在较好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互保与联保能够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但是,如今面对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税收、原料价格、用工成本等等都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更加重视资金风险,回收贷款成为头等大事。由于银行忽视对企业的信息调查,不管是放贷环节还是收贷环节都过于依赖互保等风险防控模式,因此在出现理由时,银行有时盲目收贷和跟风收贷导致风险蔓延,将很多优质企业拖下水,甚至导致一些经营良好的企业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四、监管指标要求制约了银行贷款投放的力度
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的指标为75%、票贷比考核指标为30%,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能超越75%、票贷比不能超过30%的监管红线,而在存款业务增长越来越困难的局面下,存贷比、票贷比考核对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包括交行、中信、光大、招行、兴业等多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超过70%。今年近几个月,商业银行在月初、季初的信贷投放通常较少,而在月末、季末出现突击放款的情况,存款方面表现得也较为突出。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与银行科学管理、平稳运转的要求明显相悖,不仅增加了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成本和压力,还会影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存贷比”的紧箍咒,普遍让中小银行资金“喊紧”,随着经济增长和调控政策回归稳健,银行的贷款增长也将回归常态,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银行不得不对信贷结构做出调整。由于75%贷存比的限制,造成了以支持中小企业为主的部分金融机构受存款增长制约的影响,受存贷比票贷比限制无法新增贷款来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据了解,有些银行为了完成存款指标,给客户放了1000万元,并要求客户先给银行存进一定金额,这样贷款指标也完成了、存款指标也完成了,这种状况在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中都出现过。
经济增速下滑与金融管制、货币抑制之间也存在着极大关系,这并不是流动性充裕,而是货币供给严重不足,20%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额度管理窗口指
导、银监会存贷比三道“紧箍咒”紧缩资金,金融抑制导致真正的金融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满足经济不断增长形势下,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的增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