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的双赢》,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的双赢
作者:边水燕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1期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社会发展目标,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更有甚者认为,要提高效率,就必须牺牲公平;公平程度提高了,就必然会降低效率。改革开放前,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社会目的之一,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逐渐把提高生产效率作为更重要的目标。但是,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满足公平和效率之间取其一,而应该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我们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效率做出清楚的界定,社会主义的公平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涵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其中包括财富的分配、权力和权利的占有、教育机会和名望的获得、职业的选择等,它们都存在着公平问题。因此,把公平仅仅理解为经济范畴是狭隘的。不过由于经济是基础,广义上的公平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最终要体现到物质资源和物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上,所以经济公平是核心。而经济领域的公平动态地考察又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在经济活动之前,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机会参预社会经济活动。规则公平也就是制度公平、环境公平,其含义是指人们在享有同等权利和承担同等义务条件下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结果公平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后,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平等的,都有同等效用,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可见,经济公平不等于收入平均,它的内涵要比收入平均的概念丰富得多,而且社会主义经济公平承认先在的、自然的、社会的和个体的差异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对财富的差别占有,同时强调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社会成员平等的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均衡的社会发展。
效率,从广义上讲,是指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或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福利得到最大增进,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社会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从经济学讲,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投入与产出或者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效率一般总是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经济收益相联系的。效率既取决于主体活动的能力和活动的工具,还取决于其活动的方式,而决定效率的动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主义的生产就是要提高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但同时,公平与效率也显示出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统一性。首先,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实现的程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将受到效率实现程度的制约。只有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公平的实现才有扎实的根基。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差距适度,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所以,公平离不开效率,离开效率的公平是一种形式的公平,由于它缺乏公平的实质内容,所以它只是对懒人的公平,而对勤奋的人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最大的不公平。效率也离不开公平,离开公平的效率必然是一种短暂的效率,它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推动力和发展趋势。单一的公平和效率都难以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长久存在的基本支柱。公平与效率犹如天平的两极,相互依赖,不可偏废其一。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共赢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目标下的效率经济。公平与效率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公平问题主要涉及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分配制度:公有制或私有制。公有制是人们经济平等进而社会政治权利平等的基本保障。效率问题,主要涉及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从目前来看,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效率高。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经济上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尽管资本主义主张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和政治权利上的公平,但由于经济不公平,其他社会权利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传统的社会主义如原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是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们经济上的平等和建筑其上的社会、政治权利的平等,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决了平等问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经济效率却成为问题。这似乎提出了一个两难选择:要社会主义,只能得到公平而损害效率;要资本主义,只能得到效率牺牲公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也第一次使公平与效率有获得共赢的可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够逐步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指要提高效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要实现公平。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中国能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根本制度保证。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需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势必拉开收入差距。但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了这种收入差距主要是劳动收入的差距,不会太过于悬殊。(2)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政府的宏观调控较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国家更具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增加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各种社会福利措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这是中国能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重要条件和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致效率与公平的严重对立,相反,它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达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协调统一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与效率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就是用效率促公平,以公平促效率,逐渐缩小公平与效率的差距,实现公平与效率双赢的过程。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社会主义研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d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