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欢迎阅读!

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者:河北/李秀英 宋正霞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C版》 2018年第3期
摘要: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存在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家园共育”活动有助于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使家长获得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及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同时,“家园共育”能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氛围,让幼儿感受到温暖,从而真正地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园;“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9-0053-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实。特别是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祖父母更是把幼儿园当成了“看孩子”的场所。
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到了入园年龄,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如释重负。然而面对家庭教育,很多家长在教育与引导孩子的时候,往往较为重视孩子的身体与智力等方面的发育,而忽略了孩子品德、行为的培养,进而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持有放任不管的态度,对孩子言听计从、事事包办,生活上过于溺爱与放纵,把孩子娇惯成了“小皇帝”与“小公主”,导致部分行为相对偏激的孩子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怪孩子”。同时,大部分农村家长潜意识里始终认为小学一年级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始,对学前教育、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农村幼儿园急需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树立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转变家长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让幼儿获得较高的智商和情商,教会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幸福的生活,是现代父母和幼儿教师的共同诉求。这是时代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也是家庭和幼儿园二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保持一致的目标和基础。
家庭生活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不可替代的第一教师和终身教师,家庭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了人类教育的开端。由于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性,农村地区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并且能够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优秀的孩子。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农村家长对待孩子幼儿期的家庭教育相对懈怠,许多家长认为既然已经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那么教育孩子的职责就应当由幼儿教师来承担,并且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应当由教师来解决。因此,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状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处于哪个成长阶段,有怎样的心理需求;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多,但是过于重视孩子身体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幼儿心理需要、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品德的培育。
在我国,幼儿园是我们的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最主要阵地。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大纲越来越科学、合理。我国在幼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方面,都制定了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相对于家长来讲,幼儿教师掌握了更多的教育资
源和教育方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应该主动寻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园共育”形成合力,以保障我们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家园共育”有助于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使家长获得先进的幼儿教育的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家长在与教师、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掌握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学会鼓励孩子发扬自身优点,帮助孩子弥补不足,以使孩子在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和不断鼓励下健康成长。
二、促进育儿经验交流
受农村环境影响,农村地区的孩子较早地体尝人间艰辛,同时,艰苦的生长环境促使他们养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家长管孩子,或是心慈面软力度不够,或是因过度、过分、过火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些孩子即使有错,家长也舍不得严厉批评;有些孩子,一点小错,也能惹来家长的“无名之火”。而这些常见的育儿问题,家长可以尝试分享,借助“家园共育”这一活动平台展开集中讨论,总结经验,共同成长。通过“家园共育”,教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内容和方法,提高科学的育儿水平。同时,相对于幼儿教师,父母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因此在学生个性教育方面,家长掌握的情况则更为具体,这对幼儿教师顺利开展幼儿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家园共育”同样也为教师提供了向家长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这样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使家长与学校形成密切的互补关系。
另外,“家园共育”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及不同类型的家长实际需求,举办不同层次的家长座谈会,以分别授课,还可以采用“家长教家长”的方式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座谈会,这种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家长掌握育儿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家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助力学校教育,以此优化育儿方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同时,家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利用QQ、微信、邮箱等平台,积极宣传先进的育儿方法和优秀的育儿经验,为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奠定基础。
三、创建充满爱的育儿环境
幼儿从差异巨大的家庭生活走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成长环境,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与距离感。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始终是“核心”人物,但是到了幼儿园这一集体环境中,孩子却需要学会考虑同伴的喜好与意见,行为表现不能“我行我素”,若缺少与同伴的交流与玩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幼儿在人际关系中的无所适从。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认为:“人类的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而来的。”幼儿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努力创造,幼儿家庭生活环境是学前教育系统的基石,奠定了学前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幼儿面对的第一社会组织,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因此,孩子的健康发展,除了幼儿教师的努力之外,家长的正确引导也至关重要。
爱是人与人拉近距离的最主要纽带,是家长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其身边的亲人、教师及朋友的关心、爱护。充分享受周围成人“理智的爱”的孩子,往往是充满自信与积极向上的;反之则常常自暴自弃或者喜怒无常,形成较为严重的自卑和逆反心理。
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应是理智的而不是宠溺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无条件溺爱,家长会不加选择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慢慢地就形成了不给就哭,哭了就给的“哭给循环”。其实很多家长对这种做法都有理性的认识,明白这种做法并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但是他们始终抱有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成熟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这样的爱是无法让孩子受益的,而且很可能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影响其成人以后的生活。因此,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科学引导,教会家长用正确的方式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并
学会表达爱的技巧与方法,如一个拥抱、一句赞扬等等。通过各方努力,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氛围,让孩子感受温暖,从而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假如没有健康身心这个基础,那么,一切教育将归零。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从幼儿园抓起,为了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农村地区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关注孩子、了解孩子、主动参与孩子的学前教育。只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努力,我们祖国的花朵就一定会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孙小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U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