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2022-11-01 08:15: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及要求》,欢迎阅读!
播音,主持,特点,语言,要求
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一、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一)标准性

作为播音主持从业人员,首先要做到语言的标准性。而规范性体现在语音、词汇与语法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与主持,首先要能够准确熟练的运用普通话,这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就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的标准性就不仅仅要会使用普通话,主持人还应该具备清晰的思维、准确的语感、严密的逻辑。

值得一提的就是,播音主持语言的标准性要求绝对不能认为就是“呆板”,决不能把规范性与艺术感对立起来。

(二)严肃性

严肃性,就是指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在使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即在话筒前进行播音创作的时候,必须保持端庄、郑重的气质与态度,在语流中充满庄重、可信的意味,“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浮”。不能把庄重性理解为装腔作势、故作深沉、不苟言笑、虚与委蛇。但就是,庄重性可以“寓庄于谐”,可以“谈笑风生”。而这,同玩世不恭、插科打诨、哗众取宠、打情骂俏就是水火不相容的。

庄重性的表现就是“善言”而不“轻言”,就就是说开口说话之前要慎重,说话过程中要稳重,尽量不要“失言”,尽力使受众接受、相信、愉悦。因此,对“庄重性”的否定,必然导致“语无伦次”“油腔滑调”

用什么态度,说什么话,怎么去说,直接关系到听话人的信任程度、接受程度。播音语言的庄重性正就是从广播电视传播的角度,考虑到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提出来的。庄重性,并不对表达方式、语体风格加以限制,它只在下限上对俗言媚语、低级趣味予以摒弃。至于上限,在美学领域的民族化层面上得到延展,本书不作详论。

庄重性的核心就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就是强烈的事业心与高度的责任感,就是新闻工作者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

(三)发动性

发动性鼓动性就是任何宣传语言所共有的,广播电视播音语言也不例外。广播电视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语), “引人向上”,“催人奋进”,就是播音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这一切,一言以蔽之,就是“鼓动性”。当然,“鼓动性”同“不喊不革命”的内涵有着根本的区别。

播音语言的鼓动性,植根于语言的“情感性”与“感染力”,情感有多种多样的差异,感染有强弱快慢的不同,却从没有人主张语言可以没有情感,不要感染。大体上,播音语言的发出一定基于一种目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就就是一种情感)。尽管事实上存在,却也从没有人主张以让人消沉为目的,以“不想说什么”为愿望。要让人知道说话人愿意说,说出的话让人产生“共鸣”,让人积极、让人振奋。 政治倾向、思想倾向,在广播电视中就是相当明显的,这就是宣传的需要。恩格斯说过“倾向性越隐蔽越好”,我们不能理解为取消倾向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解放与发展生产,就就是我们的倾向性。其中当然包含着清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垃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污浊。播音的倾向性讲求宣传艺术,避免“强加于人”并不矛盾。

播音语言的鼓动性,必须坚持实事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完全不应该脱离宣传内容、不顾表现形式,更不应张扬自我、强加于人。


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四)年代感

所谓时代感,就是一种时代精神与时代氛围的心理把握。当前,时代精神就是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时代氛围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播音,实质上就是一种新闻性工作,报告新闻,播送专题自不必说,现场直播、体育解说与主持节目同样带有新闻性。在这些工作,有声语言的时代感就是比较突出的。

有人认为,“播音不过就是照稿子念,稿子写得有时代感,播出来自然也就有时代感。”且不说“照稿子念”也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稿子写得如何同播得如何虽有联系更有区,就说有声语言中要充溢时代感,如果不进行艰苦的积累与不懈的努力,那也只能就是纸上谈兵。情感的聚集与凝注就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丰富多彩的时代,要求丰富多彩的语言去反映。播音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只有走多样化的,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在我们的播音语言中,必须加大思想的厚度与表现的力度。我们要努力做到新鲜、活泼、舒展、跳脱,表意则意明,传情而情切。

(五)尺度感

播音语言的“分寸感”比“政策分寸”有更广泛的含义。任何稿件,任何话题,从句到段到篇,几乎都存在分寸感的把握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及其关系,在反映与讲述它们的时候,总有个主次,总有轻重,总有缓急,并在有序的、动态的传播中,显示各自的位置、价值,这些比较中的存在,必须用相应的、贴切的有声语言给以鲜明、适当的表现。于就是,“分寸感”便自然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

(1)首先就是内容的主次。主要的内容,重点的语句,都要予以突出;次要的内容,非重点的语句,都要予以削弱。

(2)其次就是感情的浓淡。感情起伏变化,“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在不同的色彩中,“淡妆浓抹总相宜”

(3)再次就是态度的差异。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评,歌颂与贬斥……各自都有不同态度支配下的不同的程度。这程度落实到语言上,就就是“分寸”。同样一句话,大体上可以有“重度”“中度”“轻度”的分别。

还有语体风格的区分。新闻中、通讯中与评论中,有分寸感问题;知识类、服务类与文艺类也存在分寸感问题;文学作品播读也有分寸感问题,各种分寸感的表现方式与程度不同。 (4)最后还有有声语言的发出者,那独特感受、表达习惯、话筒前状态……也会表现出某种分寸感。

可以说,分寸感就是有声语言的构成部分,无处不在。成功的播音创作十分注意分寸感的把握,努力避免“过犹不及”的失当处置。目前,主要就是“分寸不当”的问题,特别就是“重度”失重,什么话均“无足轻重”,如果要表达,只就是简单地加重声音,显得浊拙。还就是要在语言功力上花气力。否则,便会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亲近感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传者”“受传者”的关系应就是知心朋友的关系,既不应就是“陌生人”,也不应就是“私语者”。所谓知心朋友,当然互相了解,彼此知道对方的思想感情,或挚,或诤友,经常产生“共鸣”

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从内容上说,要适应“新鲜”“易懂”“可信”“情真”的受众期待心理。广播电视可以传播的东西很多,除了禁忌的内容之外,还不宜传播陈旧的东西,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的,引不起人们的兴趣;难于理解的、听来吃力的,只好“敬而远之”;虚假失实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Td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