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议中日汉字同形词的异同》,欢迎阅读!

小议中日汉字同形词的异同
【摘 要】 走在日本的大街上,汉字随处可见,只是繁简不同。似乎不懂日语,也可囫囵大意。但是细品虽为同形词,表义却有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中日两国汉字渊源极深,同形词便是其中最明显的纽带,却也最容易造成意义上的误解。为避免在交流中望文生义就必须对中日汉字同形词做精细的推敲,明确分辨中日汉字中的相同、类同、不同表意以及表意截然不同的历史成因。
【关键词】 中日同形词 相同 类同 不同 文化背景 历史成因 1 中日汉字同形词表义差异的历史成因
中国汉字在四世纪传入日本,它不仅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而且被吸收到日本语言和文字中去,已成为日本语言和文字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产生了文字,产生了音标文字“假名”。“假名”和汉字夹杂使用的文字表达形式,还和汉语一起给日本文化输进了新鲜的血液。汉字是随着中国文化一起输进日本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用语及花草鸟兽等的名称,如饮食中的“豆腐(とうふ)、煎饼(せんべい)、馒头(まんじゅう)、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等;还有动物中的:“马(うま)、豹(ひょう)、象(ぞう)、狮子(しし)、猩猩(しょうじょう)、骆驼”;花卉中的“兰(らん)、菊(きく)、牡丹(ぼたん)、葡萄(ぶどう)”等等;这些动植物的名称表义依然。但是历经数千年,中、日的各自历史变迁,文化吸纳、词语表意更迁,虽然形同痕迹尚在,表意却有差异,甚至相去甚远。
一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大部分汉语词汇只在僧侣和武士这些社会高层人才中使用,后来才在日本民间通用。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又经历了先由外来语标记然后用汉语词汇标记这个的过程。借用汉语词汇,引进西方一些新的词汇,如“政策、自治、民主、独占、资本、原则、议会、义务、代表”等。当然这些新鲜词汇在清末又被中国的留学生带回中国。这是中日汉字的渊源,也是同形词表义相同的根基。
但是,四世纪、五世纪传入日本的是古汉语中的词汇,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的含义、词性、褒贬色彩都发生了变化,而日本还沿用古汉语中的词义、词性、褒贬色彩,虽然字形未变,词义、词性、褒贬色彩却变了,这就形成了差异。另一方面,日本吸纳了很多西方文化和思想,无疑又与传入东方中国的汉文化发生碰撞,总要渗透到词语中,这也是形成中日汉字同形词差异的原因。如汉语中的“爱人”就是指“妻子”,而在日语中“爱人”则是指“情人”。 2 中日表义相同、类同的同形词
中日同形词表义相同、类同的例子很多,因为它们的根都是古汉语。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也是日本文字、文化构成的重要成分,因此字同义同,义类同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是中日同形词中最多的。
动植物名称,像西瓜、梨、花、夹竹桃、猫、狗、热带鱼等。专有名词,如政治、革命、民主、革命、政策、立法、文学、绘画。还有些动词形容词,错误、标准、名义、烦恼、愤慨、冷战、没落等。有些同形词只是部分相同,含有些许差异。在日文中,鸭是指除大雁、海鸥、天鹅类外,鸟的总称,中型水鸟,或者是指容易被欺骗的对手;而在中国是指鸟类中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间有蹼,善游泳,肉可食用。丈夫,在中国专指妻子的男人,是男女婚姻中男性的一方,已婚女子的配偶;日本文字中的丈夫却是指魁梧结实健壮的男人,或者引申为结实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老婆”指妻子,而并非指上了年纪的妇人,而日语中的“老婆”意指后者。这些同形词的差异有的是日语还限于古汉语,而现代汉语在语言的变迁中更细微、更专指。
3 相去甚远的中日同形词
中日同形词的表义有许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去甚远,词性、褒贬色彩都大相径庭。像“暗算”这个词汉语中的意思是:暗中算计人,背地里陷害人。而在日语之中却是不用手,不用计算机,只是在脑海中计算、心算。“阶段”,在汉语中是说事物发展进程中划分的段落,日语则不然,是楼梯的意思。
日语中的“安静”是清静,特指患病疗养过程中静养。汉语则不同有三层意思:①清静,肃静。②平静,安宁。③安稳。日语“恶心”是“恶い心”的名词化读法。在汉语中,其原意是“想要呕吐”,后来转意,用为指令人不愉快的人或事。娘,在现代汉语中指母亲,而在日语中却管自己的女儿叫做“娘”,假名写作“むすめ”。日语中的“汽车”是指火车,而“自动车”才是汉语中的汽车。汉语中的“手纸”在日语中却是“信、书信”。新闻汉语就是消息,新近发生的消息,而在日语中仅指报纸。看来字同形义相远的同形词在中日语言中颇多,有许多词语大相径庭,如不求甚解,难免误读误解,弄出笑话。
4 在语言文字迁延中辨析,在语言文字交流中品磨
日本文字、语言、文化无疑受到汉文字汉文化的影响,这是无法抹去的历史事实。但是日本也吸纳了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元素。像中国北方的满蒙的语言,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阿尔泰语、南方语等等。经过数千年融合、消化,构成一种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又经历历史的洗刷,汉文字基础的表义不再是一成不变,随着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西方思潮演进,文字、语言都在变革演化。因此,只有与时俱进地在文字、语言的迁延中辨析,在语言文字的交流中精心品磨,才能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现代文化的冲击波[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 刘江永.大平正芳与中日关系[J].中日关系史研究,2004.1~2 3 于宁宁.日本文化的特点[J].中日关系史研究,2004.2
4 崔世广.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与中日文化关系[J].中日关系史研究,2005 5 新日汉词典.辽宁出版社,2004 6 现代日汉汉日事典.商务印书馆,2009 7 大河内康宪.中国语と日本语の同形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K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