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社会化》,欢迎阅读!

一、过度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基础范畴,系指社会个体通过一定方式,掌握社会既存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习得社会生活技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习得社会生存的本领,进而才能以独立的身份融入到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大学教育作为学生社会化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社化”(over socialization)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首先创用的概念。他认为过度社会化相当于社会过分整合。这意味着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对人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个人自由(包
括个性发展)的发展余地是极为有限的。过度社会化表现为对社会文化包括文化中的某些消极成分的全盘接受和附随顺从,实质上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偏差现象,即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1]。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和促进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并充分地发展,以期产生个性互补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效果。由无个性的规格统一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虽然可以高度谐有序,但却要付出进步缓慢、缺乏活力、丧失创造性的代价,沦为没有发展可能性的不幸的社会。而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和社会未来重要寄托者的大学生,如果社会化程度过高,流于平庸,其社会危害势必更加严重。
二、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指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速度超过大学生应有的标准和尺度,出现社会化 的畸形。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从心理上却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断乳期”[2]阶段。处于这一特定阶段的大学生的一般特点是:自我意识不断加强,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想象力丰富,情感富于激情,兴趣广泛持久,心理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智力水平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理解力强,知识面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和行为都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就极易出现过度社会化的问题。这主要表现“过分强调社会和他人取向,唯社会和他人是从,忽视和丧失个性,在行为上可能唯唯诺诺,也可能八面玲珑,圆滑世故”。[3]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有不同的界定,根据以往研究的基础,结合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个人消费潮流化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三,即教学、科研和社__会服务。毋庸置疑,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研究、能力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培植塑造。然而由于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经济攀比、嫌贫尚富、徒慕虚荣的现象, 进而演变为大学生在消费取向上追随社会潮流,向品牌看齐,幻想高额的物质追求,形成崇尚奢侈、超高消费的倾向。为了追逐潮流,他们甚至不惜血本包装自己。在追求心理满足和感官享受的同时,根本不考虑具体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而,逐渐放纵自己。这种情况既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学学识的发展,极易形成好逸恶劳、虚荣攀比的不良品性。 (二)人际关系世故化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校内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工作关系和寝室关系。大学生过度社会 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工作关系(学生工作)上。首先在师生关系中,部分学生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主动接触、巴结讨好有声望或者有权势以及自认为于己有利有用的教师,以期得到教师的信任和感情的倾斜。同学关系本来应是人们常说的世间最纯洁的人际关系之一,然而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化程度偏高,速度偏快,将同学间的交往视为走向社会或者说是进一步攀升的踏板,功利色彩极为浓厚,更愿意结交对自己有用的同学,并且表现出刻意虚假的关心和忍让。在工作关系中,主要是学生工作,部分大学生在与其他干部的交往中,拉帮结伙,讲究互惠互利,甚至庸俗不堪,有违大学生应有的处世之道。 (三)思想观念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分配格局的调整,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是利与义的择
如何讲利,如何取利,到底要不要义,是每个大学生都时常面临的困惑。过度社会化造成的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行为和观念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一个利益问题上,有利则为之,无利则避之。譬如,大学生的入党问题,现如今的多数大学生入党热情是一浪高过一浪,将入党作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些学生并不全都是因为对共产党的推崇和敬仰而要求加入共产党,而是看准党员在就业上的优势和利益所在。 (四)价值取向从众化
心理学上讲求尊重个体个性,发展个体的个性, 然而有一些学生深受社会流俗风尚的影响,在 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方面失去了自我,压抑甚至是泯灭了个性,过于迎和他人,甚至极尽曲意逢迎之能事,结果是自身从众化,以混同流俗为荣。进而使人变得平庸、谨小慎微、盲目从众,缺乏了大学生身上最应该具备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开拓意识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在学习生活中,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大学生屡见不鲜。例如,如果学生干部想要做一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他会考虑自己做了这件事情,同学们会怎样看自己,老师会作何感想,用不用承担责任,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等,百般权衡之后得出的结论通常是以不要冒险为上策,最后多半是放弃自己的创意和构想。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被消磨殆尽,一味地与 世俗苟同求和,失去了所有的自我。 三、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主要弊端
从大学生过度社会化表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或弊端。 弊端之一,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容易失去整体的自我。由于大学生太过于强调实用主义,使得大部 分学生忽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境界的思考与探索,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将失去了对整体自我的认识,而在整体自我认识方面出现失衡,造成人格平庸化。弊端之二,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为了过早地适应社会,使得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自身个性的自我塑造和坚守,在成长中都遵循同样的发展模式,导致个性的极端趋同和规格统一。弊端之三,大学生过度社会化造成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由于大学生在校生活越来越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出现错位,使得大学生自我辨别能力比较低下,出现盲目和一味的模仿心理,不利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弊端之四,大学生过度的社会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开拓者,其过度社会化给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最终将会严重地影响社会的进步速度和健康发展。 四、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现代的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无所不至的影响,使大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二是在社会中流传的一些潜规则,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得大学生对正面教育产生怀疑和抵触;三是社会上就业竞争的压力较大,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 应社会的发展,过早地缩短了与社会的距离,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思想、为人处事的方法、行为习惯等带到校园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因应试压力巨大而严重脱离社会生活过程本身,造成大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中对社会化的准备不足,辨识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而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大学作为学生获得并发展其社会性的重要场所,并没有有效地承担起引导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大学更多地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成绩、计算机成绩、学分绩点等,忽视了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与适应能力 的培养。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虽为大学生构建了超前的价值取向,但是,却忽视了在高校这种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适应现实社会时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培养,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会严重影响走出校门后大学生的事业和人生[4]。大学生在就业和适应社会的压力下,难免于匆忙紧迫中出现价值判断、行为取向、人生定位等方面的偏颇或失误,以至完全屈从于世俗力量。从家庭层面来看,作为社会化过程直接场所的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的教育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产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6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