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论03-03 董仲舒思想形成的社会思想背景》,欢迎阅读!
![董仲舒,思想,导论,国学,形成](/static/wddqxz/img/rand/big_1.jpg)
三、董仲舒思想形成的社会思想背景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授国学经典导论第三章,董仲舒与朱熹第三节,董仲舒思想形成的社会思想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大大小小前后约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们连连征战,致使民不聊生。经过兼并战争,战国时期剩下了七雄并立,及至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大帝国。秦国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抵长城,南至南海,但是秦始皇其实并没有成功治理国家的经验,他的最突出的经验是战争,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朝遗迹,就是以武力见长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成建制的部队、制式化的武器,秦始皇在马上夺取了天下,却不懂得在马下治理天下,采用的还是战国乱世中产生的极端学说——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这种学说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讲究严刑峻法、权术势的手腕,官民无条件接受君主个人的意志与欲望,君主和国家为了自己欲望和利益的实现可以不择手段。秦始皇依仗绝对的皇权独断专行,以暴虐临天下,以当时的死刑为例,可谓花样繁多,有腰斩、枭首、弃尸、戮死、车裂、抽胁、镬烹、磔刑、凿颠、坑杀等等,并且还有族株连坐之法,搞得天下人人自危,后人开玩笑说,如果穿越回秦朝,大街上到处都是缺鼻子少耳朵残肢断足的人,完全正常的人反而很少。从秦末到汉初,全国人口由三千万降到了一千三百万,每两个人之中就要死一个,还有一个都是受过伤的。
秦的急政加暴政及随后的重建统一帝国,造成了经济和民生的极度凋敝。汉代接手的就是一个秦朝的烂摊子。《汉书·食货志》说:“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也就是说,汉代初年面临的是秦朝的种种弊政留下的后遗症,六国诸侯后代纷起争夺天下,老百姓无业可就,无家可归,遍地饥荒,物价飞涨,一百二十斤米就要卖五千钱,天下死于饥荒的人比战乱而死的人要多,刘邦只好让百姓卖子,去蜀汉谋生,天下安定,老百姓却民穷财尽,一点积蓄也无,天子出行想讲个排场,都凑不齐四匹颜色一致的马,公卿则只能乘坐牛车。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思想领域。
虽然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中,中国和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家园长期四分五裂,但在秦的自以为是的血腥高压统治之下,没有得到重建和修补,反而在其急政和暴政中更加奄奄一息——“焚书坑儒”几乎毁灭了在中国实现“王道”的学术和人文资源。不仅相关人才寥落,全社会还有一种对儒家人士及其他非法家学派人士的歧视。汉朝建立后,对内对外重大政治行为选择空间狭窄,重振礼乐文教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薄弱,儒家希望的立足长远努力进取的政治氛围难以形成。国家被迫对外部强大威胁和桀骜不逊势力如匈奴采取妥协和防守姿态,促使最高政治集团长期采取表面的黄老学说和内部的法家学说来统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6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