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工作效率表格》,欢迎阅读!

工作效率 教学设计
袁丹丹
课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课型
新授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材在这里安排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材分析
需要。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进行过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教学,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类似教学,为以后的应用题教学打下基础。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这组数量关系,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工作效率”的含义不易理解,学生往往容易把工作效率与工作量混淆起来。
树状算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需要在理解算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何画树状算图的概念,可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其理解。
学情分析
基础性目标:
1、知道工作效率的含义。
2、初步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者的关系。 3、能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这组数量关系解决
教学目标
实际问题。
发展性目标:
4、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小班化教育“主动.有效”驱动单
“主动.有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用逻辑推理和类比推效”的追
理的来理解工作效率的概念。
求目标
主要“教 1、类比推理法:通过之前学习过的关于单价的计算公式来推出学策略” 工作效率的公式。
2、讨论交流法:通过同桌间的交流合作,练习编写题目,更好的理解重难点。
工作效率的含义理解和掌握,树状算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工作效率含义的理解,树状算图与算式之间的等价关系。 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提出问题: 1、观察问题,单【通过层层递进 1、张阿姨做了14个小熊,李阿姨做了独回答。 的三个问题,使 18个小熊。谁做的快?为什么? 学生初步感知快 2、张阿姨1小时做7个小熊,李阿姨1 和慢。】 小时做6个小熊。谁做的快?为什么?
二、探究
三、巩固练习
3、张阿姨2小时做了14个小熊,李阿 姨2小时做了12个小熊。谁做的快?
为什么?
1、、张阿姨2小时做了14个小熊,李
阿姨3小时做了18个小熊。谁做得快些?为什么?
提问:(1)能否用18个为维尼熊和14个维尼熊这两个数量直接比较呢?
(2)张阿姨和李阿姨用的时间不一样,做的数量也不一样,怎么比呢?
2、同桌讨论,单独交流,板书反馈。
【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提出两个讨论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2、树状算图法的学习
14÷2=7(个) 18÷3=6(个)
3、模仿第一个,完成第二个树状算图。
【在理解算式的基础上,学习树状算图的画法。】
14
2 ÷
18
÷
3
7 6
4、自己总结,变化算式。
【通过树状算图上的关系,学生自己总结出工作效率的公式,并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推出另两个算式。】
3、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4、小巧的数学日记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糖果,我每小时吃5粒,一共吃掉15粒。后来我又练字了,20分钟写了1000个字。妈妈教我包饺子,我2小时才包了40个,而妈妈一小时就能包50个,妈妈真厉害!
(一)书本P45
1、6分钟复印了108张纸,平均每分钟复印多少张纸?
2、每小时浇了14桶水,3小时共浇多少桶水? 3、每小时折65个纸鹤,折260个纸鹤用多少时间?
5、分别说出其中【通过数学日数字代表的意思,记,加深对工作
效率、工作量和并展开讨论。
工作时间的概
念,并做简单计
算。】
6、说说每个数量表示的意思,再计算。
【说一说,明确工作效率、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9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