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欢迎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努力追求知识的广博。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论证思路,了解文艺随笔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导入
“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这个词带有批评和贬义。今天,我们来听听作者邓拓对这个词的理解,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2.阅读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读懂每个句子,勾画疑难。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 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一、领会文章主旨 1.“不求甚解”的出处。
2.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加上标点并翻译。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包含哪两层意思?据此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第4段)
主旨: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不是说读书不需要认真,马马虎虎,粗知大意即可?作者在哪一段对此进行了补充论述? 第7段作了补充论述,使论证严密。 二、学习论证方法
1.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1)举例论证
A.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说明他读书不虚心,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举诸葛亮的例子,论证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注意: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时,是否只是列举事例?第5段的句和第6段的句能否删除?
这些语句紧扣作者观点对事例加以分析论证。写议论文,不可只列举事例。 (2)道理论证
第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论证“不求甚解”的态度。除引用外,仍有分析论证。 三、理解论证思路 1.梳理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x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