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好事反被诬陷”现象浅析

2023-10-11 13:3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做好人好事反被诬陷”现象浅析》,欢迎阅读!
好人好事,诬陷,浅析,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好人好事反被诬陷现象浅析

作者:郝卓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

要:时下,做好人好事被诬陷”“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频频发生,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对世风日下的集体谴责,还有对好人难当的无奈感叹。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困局?这一疑问,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好人好事;诬陷;社会信任

作者简介:郝卓静(1988.11.1-),女,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 一、诬陷事件产生的原因 1社会信任缺失

施善举反遭诬陷,做好事反吃官司;信守道义风险加大,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无不折射出道德面临困境的残酷现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理学院教授王小锡说: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这种美德不仅没有发扬,而且还被质疑。这背后是无奈,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给很多人留下了负面影响,彭宇案的出现第一次告诉大家,救死扶伤有风险,围观成为人们自救的办法。而现实生活中偶有发生的假摔、家属讹人的情况,更是一次又一次浇灭人们伸出援手的热心。道德的义举屡屡遭遇不道德的诬陷,足以影响一个社会的负面情绪。扶弱济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会信任纽带断裂。可见,做好事反被诬陷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正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了信任这架桥梁,才使得被救助者对施救人产生怀疑,进而产生诬陷,才使得人们面对他人困境时,害怕自己被诬陷,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2、规避风险能力较低

做好事被诬陷现象频频发生还涉及提高施救者规避道德风险的能力问题。倘若救助人员缺乏应急的施救常识或者由于年龄限制不具备救助能力,那么就会造成越帮越忙或者好心没好报的负面效果。所以,做好人好事者或者见义勇为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智慧和能力,才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效地避免类似结果的发生。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相关规定: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专门的急救训练,即使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形,也不要轻易动手,而且急救在美国是一门必修课,必须考试,合格可以拿到急救资格证书,没有资格证书的人做某些需要技术的急救是违法的。可见,规避风险能力低,成为了我国做好事被诬陷现象频发的另一个原因。 3、社保制度不完善

老人诬赖事件频现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保隐忧。从社会保障的缺陷上解读彭宇案这类现象,不难看出,制造类似彭宇案的几乎都出自经济条件差、享受社会保障较少的家庭,并且几乎都是老年人。之所以老人诬赖事件频现,更多时候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异变出来的讹诈心理。所以除了需要用舆论和法律维持中正立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要将民众从生活的高压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老人们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和累赘,受到伤害时才不会逾越道德边界,以企图转移家庭和子女的风险与压力,真正能够释放这种压力、规避这种风险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要依靠政府完善保障、优化福利来分担这些风险。 二、解决方案分析

减少做好事被诬陷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方法: 1、让诬告者受到惩处

对于诬告者不能轻易放过,否则就是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诬告的老人们固然有其苦衷,可是他们不能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达到不正当的目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相关条文,对公然侮辱和诽谤见义勇为者的行为,助人者可以提起诉讼,司法机关亦可提起公诉。如果诬陷见义勇者是见义勇为的受益人或受益人家属,那么其行为或涉嫌构成敲诈勒索罪。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法律已经为见义勇为者撑起的保护伞,让受助却诬陷见义勇为者的人受到惩处,这样见义勇为的善举必将得到发扬。

2好人免责: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好心人行善的零风险

好心救人者反被诬,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一些人想做好事却又不敢的原因。当道德已经无法有效地约束某种社会现象时,法律就有必要及时介入。特别是好心救人所存在的道德风险,有必要通過法律加以规范。应该对救助者进行特别的保护,减轻救助人责任,因救助导致他人损害的,可以通过国家救助基金适当予以补偿。很多西方国家都制定了为好心人免责的相法律条款,中国也应该制定类似的好人免责法 3、恢复社会信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任是人类社会的黏合剂,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就寸步难行,所以,宣传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起人们新的信任意识,弘扬助人为乐之风、倡导见义勇为之举已经是当务之急。最后,还须加强制度执行的力度,完善制度的监督机制,维护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最大限度地杜绝社会信任道德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小波.试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途径[J].道德与文明,20062):12-15.

2、屈智焕.道德失范视角下的助人不乐现象归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5 3、阎孟伟.“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J].道德与文明,20062 4、付慧欣.助人行为研究综述[J].前沿,2008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s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