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欢迎阅读!
![对策,幼儿园,存在,互动,问题](/static/wddqxz/img/rand/big_41.jpg)
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1.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中,教师与儿童是互动行为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发起和反馈互动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为积极。他们控制互动行为的启动和互动过程,并控制儿童的行为。孩子们往往处于顺从和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儿童在互动中的主导地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育与受教育、引导与被引导、治理与被治理、关怀与被照顾的一种倾斜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和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生互动的主动权。孩子们应该保持安静,服从老师的教育和指导。未经教师同意,他们不应随意打断教师精心规划的教育过程,也不应随意启动与教师或同龄人的互动。儿童的互动严格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主要与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相配合。孩子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必须接受老师的指导,包括他们是否可以再次玩他们想玩的游戏,他们是否可以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他们是否可以去厕所,等等,而没有任何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与儿童之间有着平等的沟通和行为交流,但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儿童主动向教师表达意见等平行互动方式很少得到体现。
3.师幼互动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性情感特征。
已有的研究和观察表明,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主要是中性行为,没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对儿童的不满、愤怒和厌恶等消极情绪行为明显多于亲和力、亲和力、亲和力等积极情绪行为,对孩子的爱和友谊。儿童发起的行为是积极的多于消极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恐惧行为与明显的教师恐惧有关。从教师和儿童的反馈行为来看,中性是最重要的。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无反应反馈。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消极行为会抑制儿童互动动机的进一步形成,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师幼互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首先,它体现在师生互动的客体差异上。外向、活泼、开朗、积极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反馈,而内向、不喜欢表现的孩子则容易被老师忽视;老师很聪明 可爱、遵守班规、积极追随教师思路的孩子表现出亲近感,而对过度活跃、经常出现违纪行为的幼儿常表现出不满,且这些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拒绝的状态。
其次,它体现在互动方式的差异上。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师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例如,教师对小班儿童的积极行为频率显著高于大班儿童,而教师对大班儿童的消极行为频率高于小班儿童。也就是说,幼儿更容易获得具有亲切友好情感特征的教师互动行为,对大班儿童有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控制。
再次,互动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以抚慰情绪为主题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小班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多于大班幼儿,而以让幼儿做事为主题的互动行为则少于大班幼儿。大班幼儿发起的以发表见解为主的互动行为多于小班幼儿,以寻求关注与安慰为主题的互动行为少于小班幼儿。
此外,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互动存在空间差异。儿童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他们的参与机会:与教师关系密切的儿童往往更接近教师,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关注,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互动;相反,他们很容易被忽视,参与互动的机会也较少。 二、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1.调整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于幼儿的教育者、治理者、保护者,从而将幼儿置于被教育、被保护、被治理的地位,形成了不对称的师幼互动关系。其实,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和治理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假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这样的定位,那么,她们会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