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议网络谣言的散布与成因》,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议网络谣言的散布与成因
作者:马晓明 林乐军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3期
[摘要]网络谣言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形势的谣言方式,它凭借着网络这一宽广的平台恣意地传播,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民众恐慌和地区经济损失。本文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及成因出发,试分析网络谣言的特点,并找出解决方案,为网络生活的平静增添一份力量。 [关键词]网络谣言 散布 成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22-01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已离不开了网络的存在和手机的使用,在这样一个信息以爆炸速度般传播的时代,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通过网络来接触外面更大的世界,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实时消息。许多年轻人及中老年人开始逐渐地使用微博、论坛、帖子、社交软件等媒介同他人进行消息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然而也有人通过这样的渠道,出于私利、心理宣泄、故意诋毁等方式,进行一些扰乱国家和社会治安,或者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利益的行为,通过传播凭空捏造的网络谣言,或者刻意放大某事态的严重性来满足自己的一时私欲。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者曾经都对谣言一事进行研究和分析,多数人能够达成一致想法,即谣言的本质具有“尚未经过证实”的特征。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在近几年迅速成为一个焦点话题,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决定的。由于网络是横穿架构于全世界各地的看不见的桥梁,网络谣言便能够通过网络这一便捷途径,高速地传播于世界各地。同传统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如下特点: (一)传播速度的快捷
在任何形式的信息传播当中,时间的花费和空间的使用是必然的,在传统的谣言传播当中,谣言可以通过口述、报刊、书信、刻画等方式进行传播,然而这样的传播相对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需占用某些场地和空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全球普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便大大减少了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所花费的时间和加工等环节,直接性地把将要散布的谣言通过一台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电脑便能够传播出去,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世界各地同样连接互联网的网络使用者便能在前后相距远不足一秒(在网速相同的情况下)的时间距离内收到该消息,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转发。这样一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高速性便能得到很好的条件支持。 (二)传播范围的广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如网络架起的“看不见的网”所能让人们感受到的一样,现如今全世界各地只要能架起一个网络收发器或者信号塔,便几乎都能同网络连接,同世界接轨,无论是被屏蔽的网络信息区域还是网速很慢的地区,都能够通过这样那样的渠道达到人们渴望使用互联网的目的。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
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电子设备都具有了连接网络的功能,许多人也正是因为某些设备具有连接网络的功能才会选择和使用该产品。因此这就为网络谣言拓宽了一个更大且更宽广的平台,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ipad,无论是短信、微信还是办公通讯软件,网络谣言几乎能够通过各个信息渠道无孔不入。 二、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或者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传播和转发,并骗取了很多人的盲目相信,一方面同其文字编辑内容和图片内容的编辑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同现代人盲从、不勤于动脑的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有关。其中,公民的科学意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都同网络谣言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公民科学意识的缺乏
公民的科学意识的缺乏是网络谣言能够迅速传播并骗取人们信服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相信网络谣言的人都是一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进行传播和转发,这样的弱势心理却恰被不法者所利用,因此注重自己的言行,学会辨别是非,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是每一个网民和公民应该尽的责任。 (二)政府监督的不力
网络的广泛使用和普及本是我国国力强盛的体现方面之一,然而网络谣言却正好借助了这一平台进行虚假信息的宣传,其中政府未能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也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除了政府加大对民众的普法意识和鉴别意识的宣传之外,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也应出台或加强。只有从监督和媒介两种途径上入手,才能有效地切断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 三、总结
任何社区和空间都需要一定的秩序去维持,网络谣言的出现恰巧打破了多彩互联网生活中的平静和秩序。只有了解到网络谣言传播的特性并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方法,才能够有效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持续。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黄庆畅,张洋.网络谣言害人害己社会公众勿信勿传
——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N].人民日报,2011,4(16):1. [2]李贵成.论网络社会与网民公民意识的培育[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责任编辑:杨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9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