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刍探

2023-05-16 05:3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本主义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刍探》,欢迎阅读!
人本主义,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高校
人本主义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刍探

作者:方

来源:《成才之路》 2020年第29



作者简介:方冰(1971-),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泰山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所创造的卓越艺术形式,也必将反作用于人类文化生活,促成个体精神与心理的全面发展。文章首先以人本主义的内涵为切入点,解读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理论基础,进而分析社会文化生活实践导向型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提出人本主义哲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以乐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9-0022-02

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等先哲,都不约而同地将音乐艺术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认为其在人才塑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和功能绝非偶然,它提示我们: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富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功用。而音乐教育建设性功用,又同现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人格发展目标不谋而合。所以,从人本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角度审视音乐教育功能及其社会文化属性,是一件非常有学术探索意义的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以乐育人”的理念说开去,论证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这种实践方案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能发挥的助推作用,进而社会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尝试剖析、阐释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基础。

一、人本主义的内涵解析

人本主义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兴流派,并逐渐渗透在各个领域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从哲学领域来看,人本主义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其主旨在于反对基督教神学将人看作“超自然神秘力量支配物”的观点,转而提倡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的本身。并且,哲学家们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界构成的一部分,不能独立开来,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活动依附于物质性的肉体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本主义哲学可谓此后所产生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先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美国又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C.R.杰斯等人,他们对人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此前人本主义哲学将人高度“生物化”的观点,提出应超出对于生物本能的关注,转而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人作为一个社会性个体的基本需求,并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成长与自我完善,强调以马斯洛的“五级需求”理论为指导,培养责任心、爱、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质,以期促成每一位社会个体都能达到既符合基本社会规范又达成自身理想的完善状态。

二、“以乐育人”与人本主义哲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

“以乐育人”是东西方先哲们不约而同提及和认同的一个重要观点,其肯定了音乐育对于人才塑造和培养的价值。在西方古代哲学领域,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十分


重视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格方面的特殊功用。比如,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打开物质和精神世界的钥匙”,音乐教育不仅是涉及个人修养的私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事务。这是因为,好音乐能够增进城邦和人民的福祉。亚里士多德则指出音乐教育是一种帮助人民追求自由高尚之情操以及卓越品格境界的理性活动,音乐教育本身即是其目的所在。而在东方哲学领域,中国的先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提出了“礼乐教化”“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从人类娱乐的天性需求为切入点,借助音乐教育的审美陶冶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张扬人性当中趋近于道德和责任的正向情感,从而促使人在内心自觉地认同孔子所提倡的“仁爱”观念。这样,作为感化教育手段的音乐教育与作为强制性社会规范的“礼”就能相互配合,最终达到调节人际关系、建设“仁爱”国度与理想社会之多元目的。

从东、西方先哲的音乐教育观念来看,虽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音乐教育对于政治教化的辅助推动功能,但也认可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责任心、爱、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心理品格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从“以乐育人”的角度来说,古代先哲与今天的人本主义理学家们的观点是殊途同归的。而要达成“以乐育人”的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音响的孤岛”,从自身成长及发展的需求出发,走进社会生活,体认音乐对于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建设性功用,进而树立终身性的爱乐意识和理念。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鲜明的创意精神与创新活力。

而这里所说的“走进社会生活”,同样带有人类学田野考察的色彩。只不过这里所说的田野,不仅指民间音乐的流传地这种传统意义上相对偏远的“田野”,更指家门口的“田野”。比如,可以走进社区、商场中的各类音乐场合,接触那里正在进行的各种音乐活动,并借助各种调研活动来认识和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的民众对于音乐审美的趣味与期待。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便携式摄录设备,录制和呈现家门口的“田野”中正在上演的音乐活动的微型全景式纪录片,以便为今后的音乐创造活动积累资料。比如,泰国的逊禅、森禅、骚曲等传统声乐,由于声调具有辨义作用,所以它们的演唱方法不能凭借西方美声唱法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然而,就像中国的汉语四声具有调值辨义作用而产生“依字行腔”的独特唱法一样,泰国的逊禅、森禅、骚曲等传统声乐中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装饰音,起到了美化旋律的作用。学生走进社区、酒吧等家门口的“田野”来观察逊禅、森禅、骚曲等传统声乐的演唱方式,自然能感受到民众对于这些泰语传统声乐形式的热爱,发现它们与当代流行音乐之间的潜在契合之处,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将流行音乐与传统的逊禅、森禅、骚曲等曲种的作曲和演唱手法结合起来,探索并推出传统与通俗相融合的泰语“跨界”声乐演唱类型,彰显并承担起一音乐学习者、工作者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责任。

三、结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思维的不断完善,投身于各种“田野”开展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已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正在成为音乐教育实现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从人本主义哲学及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以实践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哲学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责任心、爱、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质,从而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呼吁当前的音乐教育应从更广阔的视角,在更深的层面建立起以实践调研为导向的教育方法体系。这样,才能凭借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实践在最大程度上彰显人本主义的理念与要求,才能保证音乐教育改革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取得更为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庄安琪.后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反思[J].北方音乐,2019(11).

[2]庄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高校计算机音乐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R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