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外教育史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欢迎阅读!
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第一节 理学教育理论
1.二程明确主张性即理也,二程指程颢、程颐。 2.朱熹(1130-1200),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3.朱熹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论述或简答)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和心理状态,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8-15岁)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都是明人伦,但其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学习内容并不相同。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在于是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具体来讲,教育的内容是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通过眼前事的学习体会伦理纲常名教。
为了实施小学教育,朱熹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他先后为小学编写了《童蒙须知》、《小学》。(若想详细介绍,可继续写童蒙须知的名解。)
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穷其理,即明了小学所学事之理,具体来讲,教学内容是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对于明理的大学教育,他也进行了教材建设,他会大学编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集注》、《近思录》和《白鹿洞书院学规》。(同上,若想详细介绍可继续写三种教材的名解。)
小学、大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的具体任务也不相同,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其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是为培养圣贤打“坯璞”的阶段,它奠定了人生发展的基础,必须抓紧抓好,否则,“自小失了,要填补实是难”。大学阶段是“培光”的阶段,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究,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4.《童蒙须知》又称《训斋学规》是朱熹以理学思想为指导,结合儒家思想,并根据当时士大夫的实际生活状况而编定的。在这本书中,朱熹依据童蒙学习的顺序,就日常生活中,儿童容易认识和办到的事情,列举了“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个部分,对于每件事的规矩都详细标明,严格规定,应教导儿童如何练习践行。
5.《四书集注》是朱熹根据理学思想,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所作的新的注释,被作为学习六经的先行教材。此后七八百年间,封建学校的教学和朝廷的科举取士,无不以《四书集注》为标准范本。
6.《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一起辑录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语录而成,被后世作为理学的入门书。
7.《白鹿洞书院学规》亦称《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在任南康知军修复白鹿洞书院后为书院所拟的学规。在这个学规中,朱熹首先确定了教育的目标是明五伦,并能推己及人;其次,他提出了学习的顺序,即《中庸》中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学、问、思、辨,在于穷理,笃行在于体事;再次,他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准则,指出了笃行,在修身、处事、接物方面的要点。
8.朱熹论读书法
(1)循序渐进,所谓情绪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并据此规定读书的程度和进度。所谓渐进,就是不求速、逐步渐进的意思。
(2)熟读精思,读书要读熟读透,读的遍数越多越好,在此基础上还要精细思索,不能一知半解就停止。
(3)虚心涵泳,读书要有所得,必须客观地研究、琢磨书中的本意,不可武断地一己之意穿凿附会。读书必要客观虚心,不先带框框,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当读书遇着不同观点、不同论述时,要冷静思考,公正客观。
(4)切己体察,在读书时应使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相结合,并一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5)着紧用力,读书时要振奋精神,抓紧时间用大力气坚持到底。
(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指思想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9.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一样,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明人伦”。 10.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
所谓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说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名解)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日行是齐头并进的,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知行的推移是循环的,有时知在行先,有时知在行后。 11.王守仁根据其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观点,提出了具有心学思想特点的道德修养方法。 第一,立为“圣人之志”。要培养道德纯善的圣人,必然要立志。 第二,省察克治。 第三,事上磨炼。
在王守仁看来,做致良知的工夫,必须在中进行,即通过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所谓事上磨炼,亦即是在行动中学习,一切学习都是在行动中进行的。
12.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中最富有精华的部分,他在儿童教育的论述中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体现了一种自然教育的思想。
(1)教育目标: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教育目标,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唯一任务。
(2)王守仁提出,教育儿童应顺从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以遂其自然发展。 (3)教育内容: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诱之以歌诗)、习礼(导之以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并说明了他们在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方面的价值。还有考德一课。
(4)教学方法:王守仁认为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实施。 1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所写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两篇合称《社学教条》,为各县社学教师颁发的教条。(选择)
第二节 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
1.颜元,明末清初人。62岁时,他受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颜元的著名弟子有李塨等人,后世称为颜李学派。他在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四存编》(存人、存治、存学、存性)、《习斋记余》等,辑入《颜元集》中。
2.颜元的教育目标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颜元主张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圣人为教育目标,具体言之包括两类人才:一是政治人才或称治术人才(“君相”、“百官”),二是指专业人才或称百职人才。
3.颜元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内容
颜元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造就有实才实德的君相与百职人才。 颜元的实学教育内容曾在他晚年主持的漳南书院得到实践。 4.在书院中他设有六斋(选择,看看就好):
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第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法,射御、技击等科。
第三,军事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T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