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适用的调查报告

2022-10-06 13:3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缓刑适用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缓刑,调查报告,适用
浅谈缓刑适用的现实与未来

--09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近年来,山东法院系统贯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思想,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充分关注罪犯矫正问题,在维护刑罚公正和保证社会安全的基础上,对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逐步加大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力度。虽然各地法院缓刑适用率不断提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缓刑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仍需完善。

调查时间2009.32009.4

调查地点:日照市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刑事庭 调查方式:问卷式 访谈式

我国刑法典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法的暂缓执行,即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它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法具体运用的一种制度是刑罚裁量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教育改造犯罪分子、有助于贯彻少捕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除此之外,还有助于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最优化的发挥刑罚的功能,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刑法的目的,是实现刑罚社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缓刑的适用对于现代的审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缓刑在像是中的适用非常频繁, 据了解山东法院的缓刑适用主要集中在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抢劫、职务犯罪(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等几类案件中,占全部缓刑犯人数的75.08%。其中,交通肇事罪,缓刑适用率最高,已达到此类案件数量的81.5%;职务犯罪的缓刑适用率为58.78%;故意伤害罪,缓刑适用率为53.9%。而盗窃、抢劫犯罪的缓刑适用控制相对严格,其缓刑适用率分别为27.34%、19.50%。更进一步了解到,2006年山东各级法院判处的缓刑犯人数比2001年增长了83.24%,这与全国的增长趋势是一致的。缓刑适用率的不断增长,是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缓刑适用在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缓刑的适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是对缓刑适用标准规定不明确,各地法院缓刑适用不平衡。各市法院、同一市的各基层法院甚至是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仍然存在着缓刑适用标准不一的现象,这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

其次,由于个法院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不同,存在机械适用缓刑、个别案件缓刑适用不当的现象。表现在有些案件应当适用而没有适用缓刑,如有的法院要求对抢劫犯罪一律不适用缓刑,有的对未成年人的缓刑适用力度还不够大等等。有些案件依法适用缓刑但社会效果不好,如对职务犯罪缓刑适用率过高群众反响强烈。此外还存在为适用缓刑而刻意地对犯罪分子减轻处罚的情形。

最后、监管不到位,缓刑犯管理失控。对缓刑犯实施监管就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缓刑犯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并进行监督管理制度我国修订后的刑法进一步明确了缓刑考察机关,并且详细规定了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内所必须遵守的有关缓刑犯监督管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由于监管不力,缓刑犯管理失控的现象仍相当严重。 有时07


年的判决到了08年才得到执行,这就失去了缓刑制度存在的意义。

针对以上缓刑适用现状的不足,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不断完善缓刑适用标准,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增强缓刑适用的可操作性,降低因法官个性差异和个人好恶而给案件当事人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增强缓刑适用的客观性和透明度,克服非法干扰,从而树立和强化裁判的公信力。同时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加强缓刑适用证据收集工作,为法官审判提供准确依据。

第二、完善缓刑案件办案质量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缓刑案件办案质量。制定有关适用缓案件讨论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缓刑案件审理的监督、指导和把关,实行缓刑案件主管院长签发制度对于部分影响较大或有分歧意见的适用缓刑案件要提请审判委会讨论决定是否适用缓刑,切实规范缓刑案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行使。积极发挥本院审判监督职能作用。对缓刑案件定期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进一步加强判决书的说理性。缓刑案件的判决书除了要列明案件的定罪证据、量刑证据,还要从犯罪性质、犯罪危害、社会影响、主观恶性等方面全面阐明适用缓刑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判决书的详细说明和充分论证,将缓刑适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揭示出来。

第三、强化对缓刑犯的回访考察。法院要准确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依法对适用缓刑的罪犯进行减刑并缩短考验期限,对具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缓刑犯,依法裁定撤销缓刑。要做好缓刑犯及相关法律文书的交接工作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社区矫正组织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对未能及时报到并接受考察的缓刑犯,情节严重的,根据公安机关的提请,依法撤销缓刑。法院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社区矫正组织,有效地对缓刑犯进行奖惩,加大对缓刑犯的教育感化、挽救、矫正的力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f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