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遇见我心中的孔子

2023-05-09 13:4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论语,遇见我心中的孔子》,欢迎阅读!
论语,孔子,遇见,心中
读《论语》,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在现代人眼中一直是一种高大伟岸,温柔慈祥的老人形象,抛去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形象的的政治化改造,历史中真是的孔子也确实符合这个印象,这便原由其对前卫的思想跨越了时空,依旧影响着人们。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蔬菜,喝着冷水,枕着胳膊睡觉(对血液循环不利,长时间有害健康),乐趣就在其中,不义而且富贵的,对我来说都是浮云。一般认为这句话写出了孔子不贪财不爱财,写出了孔子的价值观。但这仅局限于后半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我认为前半句话中的“乐”才是全句的重点。乐,往往是一个人的三观决定性因素。因为不论是什么人,喜欢做的事肯定是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而让孔子感到快乐的事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让孔子感到厌烦的事是“不义而富且贵”。很多人就纳闷了,抛开道德制约,很多人相比前者肯定会因为后者而感到快乐吧。而孔子自身就是道德创始者之一,为什么会喜欢前面的苦呐?其实,稍加分析就可发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并不是对贫苦生活的描述,只不过是对一种对以精神层面为人生基础的人生活的描述。因为这种人一般都不是什么富贵之人。(孔子那个年代富贵的人基本都是真·土豪,又土又豪。)所以下句写了“不义 富且贵”,也就是对于孔子来说,“富且贵”和贫穷并不能作为评判人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其依靠精神层面的程度。越对精神层面依赖的人,精神胃口越大的人,思考能感到快乐的人,才是能称之为高人一等,孔子是这样想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以上如果说是孔子对人本身的观点,那孔子对人与人之间的思考也是值得一谈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没有了诚信,不知道能做什么,如同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前一句话首先点明了两点:一是人是群居动物,无他人的帮助,什么也做不成。二是诚信就是这人与人帮助的基础。后面则做了个比喻。大车和小车在古代一般指的是牛车和马车,和车的大小没有关系。輗是连接轭和辕的木销子,而轭是指卡在牛脖子上的曲木。軏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诚信就像卡扣一样,把车和动力连为一块,把人与人联为了一块,而没有了诚信,人与人相互之间不在信任,自然也就不会帮助。

而人与人之间总有偏重,有些人喜欢怪罪别人,这就是偏重于对方,而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与人交往时首先考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因为你管不了别人的行为,自己的品行确实可控的,所以怪罪于别人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的品行符合了自己以及大众的道义,那错怪与对方也无可厚非。“怨”既是矛盾,如果自己先主动承认错误,退让一步。正常对方也不会多计较些什么,六尺巷便也很容易。

最后,孔子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道进一步上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登,可谓仁之方也已。”欲成事,先立人。也就是说,自己树立了梦想想要成立,便也要帮助别人树立梦想,一块为之努力。本质上也就是互相帮助,结合上文,帮助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这是平等的看待人。孔子这里便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看到了众生平等这一层面,无论贵贱还是还是富贵,无论高尚还是低贱,人虽有种种不平等,但都是人,都是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与帮助,帮助其蜕变与成长,这在当时那种等级分明的时代是一种十分超前的时代,也是孔子至今被人尊称的原因之一。

《论语》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孔子的思想一直在人们心目中的流传。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一个有能力划时代,也敢于划时代的伟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K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