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四章 儿童文学文本特征》,欢迎阅读!
第四章 文本特征
第一节 故事性
一、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质。 二、故事性的构成:
“故事元”和叙事技巧中的“矛盾体现物”,“故事元”是故事发生的中心,
是故事的母体,如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故事元是“张嘎子参加八路打日本鬼子”,与人物活动发生直接关系,并串联起故事情节的特定生活物件,就成为故事情节展开的“矛盾体现物”,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
叙事技巧中的传奇性与意外性,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通过偶然、巧合、夸张
乃至超长的形式来促成情节变化,从而使故事的情节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叙事技巧中的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和曲折性,完整性是故事情节的重要
特征,指故事要反映出一个特定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转化的全部过程。连贯性即指情节节奏紧凑明快,无松散拖沓。生动性主要指情节因其新奇、丰富、曲折、有趣、惊险、动情等特点而达到的令人难忘、引人入胜的效果。曲折性要求注意情节的起伏、悬念的设置,采用“圆满—缺陷—补救”的技巧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叙事技巧中的悬念与气氛控制,悬念是叙事型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有的创作技
巧,是作家在情节发展中所铺设的悬而待解的疑端。气氛控制是叙事性文学的常用技巧,指作者对作品所展示的具体环境及其所给予人物和故事发展之影响的艺术把握或表现。
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创作之时会更理性地使用通俗直观的富有动作
性、对话性和表情性的“儿童文学口语”去进行的艺术的表现,也称之为“故事语言”。
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1 “纵列式结构”也称“顺叙法”,以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分为按某一事件发
生发展的自然进程;按某一人物经历变化的自然进程;按某一事物的来源或产生的自然进程三种程式,有利于满足儿童读者希望从头到尾,有声有色地
阅读故事前因后果的愿望,有利于丰富故事的可传性因子。——德国鲍圭埃特《一封信》
2 “横列式结构”是按空间顺序将若干前后并无直接联系的生活场景或情节并
列安排,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共同表现主题。——日本民间故事《好运气的猎人》
3 “三迭式结构”也称“三段法”,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一般遵循三段式发
展的原则:或把事件分成开端、发展、结局三个阶段进行陈述,或在人物事件的配制上以“三”为单位,或重在表现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
4 “连环式结构”也称“多段式情节反复法”,作品情节反复的次数一般在四
次以上,知道故事情节结束为止。结构主要有:直串式(顺序反复程式)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头尾串式(循环反复程式)民间童话《老鼠娶亲》、双串式英国凯瑟琳《煎饼帽子》、一串一解式民间动物故事《猴子摘包谷》。 5 “对立式结构”也称“对照法”,即从正反、左右、前后、上下等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来组织情节。——张铁苏的儿歌《没耳朵变尖耳朵》
6 “误会式结构”也称“误会法”,即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误会来推进故事
情节以突出故事性》——寓言《狐假虎威》
7 “递进式结构”也称“递进法”,即故事由前后事件构成,两个事件相互联
系,前事件为后事件作铺垫。——张汉忠的儿童故事《自己骗自己的故事》 8 “设伏法结构”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铺设悬而待解的疑端,在故事发展的关
键时候进行披露,以推动情节发展的结构方式。——美国史梯曼的儿童生活故事《摩尔根又掉井里了》 三、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
儿歌、儿童诗用小小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蒋应武《小熊过桥》、
金波《春的消息》
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形象的塑造——孙幼军《小狗的房子》 寓言用故事来荷载思想——德国莱辛《没有嫉妒的友谊》
第二节 语言特点
一、形象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E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