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诗经》的自然意象类别》,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诗经》的自然意象类别
作者:于丹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2期
摘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一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向世人们形象展现了周代社会生活风貌。具体到内容方面,诗经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下有吟诵爱情、赞美劳动的《风》 ,上有宴饮欢愉、歌祖颂德的《雅》 ,还有记录宗庙祭祀的《颂》 。其中包含的意象更是丰富多彩,本文试以意象自身性质为划分依据,将《诗经》中的自然意象归为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气候景物意象三类,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自然意象类别。 关键词:诗经;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气候景物意象
《诗经》的时间跨度约五百年,在这段漫长历史中,华夏民族经历了殷商亡国、周公东征、周室衰微、诸侯兴起等重大历史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也在随之变化。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它的观念内容是深厚而复杂的,凝结在意象里,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大千世界。[1] 关于《诗经》的意象研究向来是《诗经》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诗经》意象的分类也有许多不同见解,有人根据观念内容划分成原始兴象、比德意象、审美意象;也有说法是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划分为描述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象征型意象三类。本文将从意象自身出发,探寻不同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 一、《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时代虽然已经从渔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但大家普遍對动物的记忆依然牢固,并且蓄养家畜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经济来源,人们有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因此,动物意象在《诗经》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涉及的动物名称达 115 种之多,大体可以把它们分为鸟、兽、虫、鱼、虚拟动物五类。[2]
《诗经》中人们对动物意象的选择常常与动物自身的特征紧密联系。例如,鸳鸯有成双出现的特征常用来赞美男女双方才貌匹配,爱情忠贞;大雁秋去春来用来表现贫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悲苦;马因为具有强壮高贵的特点常用来比喻富有德行的“君子”类人物等等。下面将以《小雅·白华》来具体分析动物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句道出爱人已经远去,自己独守空房的现状,奠定了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第六章“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运用“鹙”、“鹤”两种动物意象,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鹙,即一种头颈无毛的水鸟,性贪恶,食鱼、蛇、鸟雏等,这里可以看作是借丑陋讨嫌的水鸟来暗喻勾引丈夫的妖媚女子;鹤,则是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边,以鱼、昆虫或植物为食的一种鸟类,给人以高贵美丽的印象,因而,此处的“鹤”可以看成是女主人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自喻。用鹤的洁白柔顺与鹙的贪婪险恶形成对比,一好一坏,突出“实劳我心”的不解与苦闷。
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动物保留了其基本的真实性,比如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等。人们对动物意象的选择、运用往往立足于以往生活中已有的对各类动物的喜好划分,体现了主客体碰撞进而融会的过程,使动物在文学作品中更直接,更自然。 二、《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植物意象在风、雅和颂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国风》部分的植物种类占据了整个《诗经》植物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九类:野菜,蔬菜,谷物,药材,水果,花卉,树木,纤维染料,野草。[3]
与动物意象相比,植物意象的选取除了与其本身形态、色味等性质有关,更多的加上了一层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的感时之情。例如,著名的《卫风·氓》一篇,分别以“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来暗示女主人公人生的两个跨度,前者代表青春年华、后者代表年事已衰;又如《国风·唐风·葛生》中“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和“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两句,描绘了坟间野草漫生,一片荒芜的悲凉景象,可以理解成年复一年时间流转,虽然丈夫离世已久,但女子始终心系爱人。下面以《小雅·采薇》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诗歌前部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表面上是说薇菜刚才长出来、初生正柔嫩和已经长老了的植物生长状态,实则暗示时间的不断推移,表现被迫卷入战争之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思家不得归的痛苦愁绪。后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杨柳”这一植物意象来写时令,形象生动地写出征役时间之长,也暗含战争环境严酷和征役之苦。
植物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既起到了比兴、象征等修辞意义,同时兼具点明时间,表现岁月流逝的内容意义,从而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诗经》的情感表达方式,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诗歌情感。
三、《诗经》中的气候景物意象
山、水、云、风、雨这些自然景物也是《诗经》中常常出现的自然意象,本文将它们划归到气候景物这一类别。相比动物意象和植物意象,气候景物意象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待自然往往是一种既尊敬又害怕的态度,再加上中国自古就有的上神崇拜观念,此类意象往往用作暗示灾难和祈求祭祀。
如《大雅·桑柔》一诗,这是一首劝谏诗,讽刺周厉王暴虐昏庸,任用非人,最终导致政治混乱。诗中“大风有隧,有空大谷”和“大风有隧,贪人败类”两句便是运用了“风”气候景物意象,以此起兴,既象征贪利卑鄙的群臣,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社会灾难,深刻讽刺了厉王偏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阿谀奉承他的话语,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最终国家将面临危亡的结局。
先秦时期,农业劳作占据人民生活的很大比重,“靠天吃饭”导致人们对雨神有浓浓的尊敬、爱戴之情,因此“雨”这一意象往往表示出一种喜悦之情。如《小雅·信南山》这首周王祭祖祈福的乐歌中,“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霖。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描写了冬天阴云密布,雪花纷纷坠落,再加上细雨濛濛的图景,表现出人民渴望天降雨雪,滋润庄稼的美好愿望。 四、结束语
《诗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文化特定发展时期的文化呈现方式。对《诗经》进行深入研究既是一种文化继承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发展途径,具有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伯涵. 《诗经》意象论[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卷缺失(2): 27-33
[2]丁晨.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D]. [出版地不详]: 苏州大学, 2006
[3]李亚丹. 《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D]. [出版地不详]: 陕西理工学院, 201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B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