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欢迎阅读!
![原生,对大,心理健康,状况,影响](/static/wddqxz/img/rand/big_66.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作者:熊卉 杨文倩 章佳玮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1期
摘要:原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主要因素,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由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8年7月4日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发现,每当追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发现原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过往的生活环境、经历在他们的心理埋下了种子。因此,应从多视角研究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探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主要因素
原生家庭指儿女还未结婚组成新生家庭之前,生活于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便叫做原生家庭。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从原生家庭中主要继承的是生活习惯(79.6%)、价值观(56.2%)和待人接物方式(53.1%)[1]。在过去多年的大学新生心理建档、新生心理访谈和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2]。
1.原生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原生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在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由父母与子女组成的。而随著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新型的家庭结构出现,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居家庭、父母双亡家庭。 2.原生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感情恩爱的父母关系、平等的亲子关系能让学生们获得家庭的归属感、安全感,而冲突型、放任型、专制型的家庭氛围则让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原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富裕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比中等层次家庭的大学生有更多心理、行为问题[3]。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自闭、情绪孤独、抑郁等等。家庭经济富裕的大学生则是容易形成狂妄自大、崇尚物质、张扬叛逆的行为。 二、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症状
下面以学生个体案例为例,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问题。 案例概述:
何某同学,大二学生,江西赣州人。在大学里,学习成绩较差,为人处世方面性情较为急躁,容易与人产生矛盾。某天傍晚,因学生寝室保安的一句好心提醒,何某竟出手殴打了保安。后联系其母亲到校共同商讨该生情况,母亲表示其经常容易意气用事,日常沟通也表现地压抑、悲观。 案例分析:
何某同学性情急躁,遇事容易悲观压抑。通过对其家庭的了解,对成长经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何某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症结与他的原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经济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原因如下:
1.何某同学的原生家庭结构是单亲家庭,家中原本有父母和一个妹妹。但在何某高三期间,父亲因为癌症病逝,当时妹妹正读初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何某内心经历了巨大波动,作为家中唯一的男性,从父亲病逝后,何某对母亲和妹妹的保护欲极强,也很倔强。长期以往,以坚强的外表示人,内心很压抑。
2.何某同学的原生家庭氛围低迷忧郁。其父过世后,母亲外出打工,妹妹辍学打工。母亲平时与何某联系时,大多数时间都在抱怨生活的琐事,缺乏良好的沟通,这造成何某的性情易躁,缺少阳光正面的能量。
3.何某同学的原生家庭经济状况极差。因父亲患病后欠下了高额的外债,母亲和妹妹打工赚钱只能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和何某的学费。何某在校期间长期在外兼职,从事过类似送外卖、分类快递、发传单等各种兼职。经济的压力使得他形成了自卑、自尊心过强的性格,加之不愿与他人提及家庭情况,造成了悲观看待问题的性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原生家庭视角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引导大学生正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
原生家庭不完美是正常的,要引导大学生多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家庭,理解父母、与父母沟通。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归属,不能将自身的不足完全归结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尝试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正视未来的人生。 2.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接纳能力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欣然接受自我的一种正面向上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那他不能正确引导自己向上,在生活中,不接纳自己的人常会把很多能量用在否认和排斥上,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失望,甚至否认和拒绝,阻碍了健康成长[4]。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接纳,学会自我欣赏。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可积极参与到学校社团、各类比赛、校外实践中,通过正面引导,锻炼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解压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易,赵明聪.86.7%受访者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N].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6日(7).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1.
[3]翟亚丽.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154-155.
[4]何桂华,黄财英.大学生自我接纳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582-58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1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