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下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模式

2023-07-04 04:38: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翻转课堂下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欢迎阅读!
文化课,中职,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下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模式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下学习、课上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将课前、课中、课后连贯一体,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性。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实践,列举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显著成效,总结了中职语文翻转课教学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中职语文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一、问题提出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讲演练效率不高,它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构建高效中职语文课堂这一问题进行过无数次全方位的探讨。而翻转课堂强调把知识学习和内化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此举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节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实例加以研探。 二、案例概述

我的翻转课堂教学试验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基础模块诗歌单元《雨霖铃》一课。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领会诗词意境和体味作者的感伤情绪。本课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前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我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班级QQ群,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名家朗诵和古典意象解读;接着发动学生去搜集作者和宋词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提交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就是课堂学习阶段,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

1.读。步天下,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以读代析,让学生真切感知自古多情伤离别

2.品。分组品评长亭等意象,勾勒秋雨黄昏送别图,体味无语凝噎的悲凉。

3.演。演绎生别离课本剧。

4.赏。赏析佳句,探究情景交融的手法。根据以上四个环节的表现,学习组间互评打分。

第三个阶段:布置分层作业(整理离别诗句和配乐背诵)。 三、案例实践的效果

相比以前,这次的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前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课堂小组研讨,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之意象知识点的微课和朗读情境素材,学生课前学习内容由呆板、单调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视频,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课后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朗诵音频上传到班群,互相交流学习

2.学生自己控制学习。有的学生在学习群里留言意象感念太抽象,其他同学回复并鼓励没懂的可以反复观看。这在之前的学习状态下是不可能的,翻转课堂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通过这种自控式学习,同学们也获得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学习互动性增强。朗读环节中,范读女生准确把握了节奏,读出了低沉。男生代表给予肯定评价后,又给大家带来另一种心绪:悲凄、无奈。演绎生别离时,三个学习小组的脚本旁白都不相同、各有千秋。如果说师生互动演绎情思


共鸣,那生生互动,则会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四、总结反思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自学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课前自主学习要有详细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资源,理解要点、学出个性。此外,笔者制作的微课视频质量不高,这要求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大量搜集课程资源,调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PPTFlash音频下载、视频剪辑、图片嫁接、图标转换等),将新授内容制作教学录像,概括课程中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总体而言,这次翻转课堂教学试验是成功的,笔者也总结了翻转课堂的三步教学模式:首先,课前自学。授课前,划分学习协作小组,建立QQ群或微信群,教师将任务单、微课视频等资源上传到群里,供学生参考学习;上传相关试题,帮助他们自我检测目标的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测试结果督促自己学习。其次,课中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特性运用到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课后反思延伸。这是知识拓展及深入思考等方面的教学。教师课后在QQ群或微信群中,提出对课程容的见解或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析,以实现问题的答疑,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敬川 王中林 张渝江 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J].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蔡芝亮 技校语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探究:以实用写作写一个活动方案为例[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1 [3]葛智敏 巧用多媒体,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A].2016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Q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