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理论》,欢迎阅读!

文学理论
第五章 文学接受
1、阐释学(解释学、诠释学):从古希腊学者建立的诠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发展来的,本世纪成为人文学科各方面都十分重视的科学,文艺阐释学即为其重要分支。文学阐释学发展和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代表是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2、伽达默尔、(1900—)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是现代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对于所有历史流传物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只是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我们聆听,一方面我们发问。这样,作品的一部分意义是由阐释者定的。文本的意义总在历史的生成中,“偏见”是理解的前提,有偏见才有对话。
3、接受美学(简答):①20C60S后期起于联邦德国的一个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由于接受美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文学理论的,因此文学理论研究中又称“接受理论”。 ②现代美学接受理论有三大转折点: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读者从此成为文学创造和文学研究活动中重要的一维。③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隐含的读者)④接受美学最核心的观点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强调读者的主体性和再创造性,是接受美学的核心。读者不仅是接受的主体,也是艺术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也是整个文学活动的主体。⑤接受主体除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以外,他也得受接收对象的制约,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句话的理解)”,接受者读出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
4、期待视野:姚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在阅读活动开始时,读者头脑中已存在一种“前结构”,即读者心理上已预先形成“结构图式”,用姚斯的术语说,叫做“审美经验期待视野”。这种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将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从而导致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与把握。姚斯认为,在作家、作者、作品的三角关系中,作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
5、召唤结构:文学作品的文本是一种“召唤结构”,存有许多意义空白和未确定性,期待着读者自己去填补。文学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符号内涵的破译和潜在的形象的创造性建构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实现的价值,最后的以完成的终端环节。
6、文学接受的发展:填空、对话、兴味。填空:作品空白、语义空白、结构空白、意境空白,空白不是无,而是无表达的表达。兴味:读者在读诗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所构筑的意味世界体味出来。
7、误解:如果把文学接受的过程看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必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理解,这种前理解如果与作品的意义基本相应,我们称为正解,如果不相应或相悖,我们称为误解。误解有正误和反误。正误可以理解,反误是牵强附会。(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误解)
8、文学接受高潮的四个方面: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9、经典化: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称为经典化。所谓经典化,是指那些文学形式和作品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所接受而合法化,并且引人注目的作品。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经典,是特定时期的历史的产物,是历时性的。(伪经典化)
第六章 文学批评
10、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特定领域之一,是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学现象的理性阐释和评价。历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认识、学说主要有三种:艺术说、科学说和意识形态说。
11、文学批评的类型:文学批评的类型是文学批评原则的具体运用的结果,是指文学批评论著所体现的评价取向形态。鉴赏型批评、认知型批评、实用型批评、消遣型批评。
12、文学批评方法:传统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法,心理学批评方法法(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后期心理分析方法),语言学批评方法,读者反映批评,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文化批评方法,感性批评方法。
13、传统批评方法:一种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一种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代表人物:维柯、丹纳。
14、心理学批评方法:20C中由弗洛依德开创的从事文本无意识语言分析的批评方法。流派:弗洛依德的泛性欲主义的心理分析批评;荣格的注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批评;杜康的后期心理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其原型理论的核心——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并非由遗留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合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机能和意象(——荣格)。
15、语言学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一种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的语言组织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类型:20C初关注“文学性”及“陌生化”的俄国形式主义;20C20S-50S注重文本语言分析的英美“新批评”;20C50S-70S运用语言学模型从事文学的语言结构分析的法国结构主义;20C60S-80S致力于文本“解构”的法国和美国的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第七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16、关于文学发生的几种说法: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17、劳动、语言、原始思维与文艺发生间的关系: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这可以从人类为何创造艺术,以及怎样创造艺术的历史中去理解。①劳动为文学活动准备了生产主体,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创造了早期文学的范型。②语言诞生以后,伴随着劳动时代的日益进步,人的思维更加成熟,语言得到进一步发展,便开始出现文学的语言萌芽。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并且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往往表现为咒语、巫唱、说事、神话传说等。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文学的语言萌芽出现了,但要形成专门的语言艺术作品,还依赖于自觉审美意识的成熟。③而审美意识的成熟则经历了由非自觉阶段向自觉阶段的演变。非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审美意识还具有原始思维的特征。这可以从原始神话中较为集中的看到。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原始初民逐渐的形成了对文学形式的自觉。正是由于在在创作手段、审美情感与美感特征这三个方面,审美意识逐渐由非自觉走向自觉,并获得了一种属于文学审美形式质的规定性,文学的早期审美形态诞生了。
18、文学传承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在利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r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