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查经的三步骤》》,欢迎阅读!
《查经的三步骤》
一般说来查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就是观察、解释、应用。当我们读经时,常常盼望能轻易就找出所需的经文,且能够应用在自己的身上,但往往缺乏耐性来进行前面两个步骤,结果那些符合自己心意的经文,就牢牢记得,而那些不符合我们心意,或是一些自认无关的经文,就总是读不进去。这种查经就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肯虚心聆听神对我们的教训,接受神的训诲,在开始学习查经的阶段,最好还是依照这三个步骤,按着次序慢慢练习,等到对圣经建立了初步和概括性的认识,再把这几个步骤融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观察
在你查经时,你读到些什么?需仔细的留意经文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字,连细节也不可漏掉,要怎么样进行观察呢?可以先用速读的方式,很快地把经文念两、三遍,然后找出那段经文较明显的主题,就集中注意力在那段经文上。尝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并且利用这些问题把更深的真理观察出来。
一、是谁或什么人
如果这段经文是一些话语或一封书信,首先要问这些话是向谁说的?是谁说的?如此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这段话的内容。接着就要揣摩听众的背景,跟一位农夫说话和向一位大学教授讲话,在措辞与内容上自然不同,圣经也是一样,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可能都有不同的重点。如果经文记载,是在描述一件事情,我们应该先问,主角是谁?配角是谁?他们的背景如何?从事什么行业、教育程度如何„„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按着各人的能力努力地去找寻,但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以免查经时间不够,若找不到精彩的答案,也不必气馁,只要每天恒心查考,下的功夫愈多,自然属灵的知识就愈有深度。
二、什么事
如果经文是一段叙述的话,就要知道所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在记载某一事件,那就要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考查记载事件性的经文时,不妨多注重经文中所用的动词,这样可以更把握住事情发展的精髓。
三、地点
如果某一段经文是对话或是书信性质,那发生的地点是在何处?发信的地址是何方?在街道上吗?还是在山上?是在会堂吗?是在监狱里面,或是正在市道的旅程中?可否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如果是事件的记载,同样可以问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海边、在旷野?若发生的事件所牵涉的地点不止一个,那这些地方之间的距离又有多远?不妨查出这些地方的背景、特色、风俗、民情等。
四、时间
这句话是何时讲的?或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事情是在何时发生的?共历时多久?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如何?
五、前因
为什么要讲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经文中有没有提供解释,往往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已经进入到查经的第二个步骤——解释,因为在仔细观察时,相信会从经文或参考资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六、后果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步骤?结果怎样?以上六个问题可以帮助读者仔细、深入的观察经文,我们不妨以一段经文来实际演练一下。
除了上面六个问题外,在观察时也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留意一些经常重复出现的字、词或者是语句,这样会帮助我们了解该段经文所强调的主题。如希伯来书十一章,不断出现的字,“信”:腓立比书里,“喜乐”一词也出现过不少次。
(二)找出一些关键性的字、词、章、节,这样能够把整段经文的思想连接起来,如林前十三章关键字是“爱”,在士师记里最关键的章、节,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句话可以代表整卷书描述以色列当时混乱的情况。
(三)留意连接词,好像、但是、就如、如果、所以等。这些连接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的思路。
(四)留意一段经文中“思想”的发展,如约翰福音第四章撒玛利亚妇人与主耶稣的对话里,那位妇人对耶稣的称呼;由犹太人改口到先生、先知、最后是弥赛亚,从这种转变,可以看出妇人对主的认识是一步比一步的加深。
范例
提后三16~17:“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让我们试试来回答这六个问题。
一、是谁
根据提后一1发信人是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他原是犹太教的热心份子,并逼迫教会,后来复活的主向他显现,使他悔改归正,四处传福音。收信人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提摩太,也是保罗传道的同工,当时是在以弗所传道。
二、发生什么
这两节经文的内容主要是讲圣经的源头是出自神,在这里保罗指出四点。(1)圣经是出于神。(2)圣经的作用,消极方面是使人归正,积极方面是教导人走义路。(3)圣经的对象之一是属神的人。(4)圣经的目的是叫属神的人完全,装备好了做各样的善事。
三、地点
圣经没有明白说出这封信是在那里写的,根据一般解经家的查究,当时保罗正在罗马坐牢,等待处决。
四、时间
从第三条的答案可以知道,保罗当时正在罗马坐牢等候处快,甚至连他自己也知道离世的日子近了,写作的日期大概是在公元65~66年之间。
五、前因
圣经并未清楚告诉我们,保罗为什么写这两句话,若要找寻解释,需要查考这段经文以外的经文或辅读教材。
六、后果
由于这两节经文是一段话,而且是平铺直述,因此没有什么发展的过程可言,至于后果圣经也没有记载,因此不知。
解释
当我们对所查考的经文下了功夫,努力的观察后,即可进入解释的步骤,谈到解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从经文本身来解释。
(二)从上下文及为何引用某一段经文来解释。
按字、词解经
从经文本身作“解释”,也就是说这段经文中所用的字、词,以及整段句子是怎样的解释?有何特别意义?这段经文中有什么特殊修辞,以至无法单从字面上去解释它的含意。再次引用提后三16~17加以分析,经过上一章的观察步骤,我们大概对这段经文的背景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解释的第一个层面,便是要找出经文的用字、用辞等意思,在这段经文里面,有几个辞语是值得探究的。首先是“默示”,这个辞语有何解释?接着是“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每一个辞语的意义是什么?辞语与辞语之间有何关连?有何不同?切记,这些辞语都是从希腊文原文翻译过来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查考希腊文的字典,不过对于信徒来说,大多数人都未受过原文圣经的训练,因此只能按着中文的翻译去了解。若能参考其他翻译本,对我们了解这些辞语的用法、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NE4.html